黄山学院“筑光拾里”队赴歙县:探徽墨传承路,绘乡村振兴新景

发布时间:2025-07-05 21: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党文培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2025年7月4日,为深入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探寻其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黄山学院“筑光拾里”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忱,以“徽韵匠心,乡筑未来”为主题,奔赴安徽省歙县开展专题调研。队员们走进百年老字号“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专访该厂厂长、国家级非遗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美洪,零距离感受徽墨魅力,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活动伊始,实践队对周美洪先生进行了深入采访。周厂长身为中共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徽墨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采访中,周厂长讲诉了自己与徽墨的深厚渊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徽墨工艺的诞生历程。他提到,如今的徽墨厂是由多个小作坊合并而成。在谈及徽墨工艺时,周美洪强调:“主要的就是好坏和材质。我按照我的说法来很简单,货真价实的原材料,认认真真地去做。因为我们主要做出口企业,所以比较讲究产品质量,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其严谨态度令人钦佩。

周美洪先生的管理理念别具一格,他实行终身雇佣制,注重员工价值与技艺传承。其子周健(市级传承人)提出“忠于古法,形于创新”理念,通过直播带货和研学推广徽墨‌。“现在我们的墨不仅是7天无理由退货,有3个月都可以退。 那么就测量一个企业的主要的就是质量,而质量就来自于认真负责。”周美洪认为传承需结合匠人坚守与高等教育人才研发新配方‌,并强调让年轻人以非遗为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周美洪先生充分认识并坦诚地提出“我们现在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资源一个问题,还有一个人才,人才培养。”

在与周厂长交流中,实践队深刻感受到周美洪先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们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紧跟时代潮流,创造性地运用当代流行的软件来宣传和推广徽墨,传承非遗徽墨,吸引众多学者前来学习。在经营过程中,厂里充分考虑到寻常老百姓家庭对徽墨的使用情况,提出徽墨要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徽墨进入千家万户,要进入寻常老百姓家庭”。制作出不同价位的产品,满足不同需求,培养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为徽墨厂的长久发展和非遗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采访结束之后,厂里工作人员带领队员们参观徽墨、歙砚的制作车间,并细致地介绍了制作过程以及歙砚的开采矿坑。队员们主要参观学习了制墨和描金的过程,制墨比较需要手法和力量,所以大部分是男职工,看着他们熟练地捶打墨泥,严格按要求揉搓压模,讲解员还提到晾墨过程中要每天进行翻边,防止墨块的变形,注意及时矫正。在描金车间,看着师傅熟练地将徽墨填彩上色。车间中还提供体验项目,亲身感受非遗制作技艺。最后,在展馆中,欣赏到徽墨和歙砚上精美的花纹和自然的纹路。当歙砚的表面滴上水时,晃动间波光粼粼,遇水后表面自然的纹路更加清晰,尽显自然之美;徽墨上的彩色描金和用模块制成的形状让人目不暇接。

此次黄山学院“筑光拾里”社会实践队的歙县之行意义深远。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和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队员们对徽墨和歙砚的制作工艺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实践队探索了徽墨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为传统工艺与现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责任与使命的传承之旅,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让古老的徽墨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党文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