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湖北大学“走近田野课堂”三下乡团队从荆楚大地奔赴贵州,走进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永宁镇中心学校,为八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乡土阅读课。团队以“乡土视角融入语文学习”为核心,将贵州当地的山水人文作为鲜活教材,让课本上的文字与脚下的土地共鸣,在黔贵学子心中播下关注乡土、亲近乡土的种子。
品读经典韵,感悟乡土情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以鲁迅《社戏》为例,带领同学们沉浸式解读“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偷豆煮食”等经典场景。在互动环节,成员以“社戏中的乡村情谊”为引,鼓励同学们回忆家乡邻里互助的温暖瞬间,分享自己亲历的民俗集会、田间趣事。有同学分享了 每年“六月六”“三月三”等民族节日的相关经历。通过经典文本与生活经验的联结,同学们称:“更能理解迅哥笔下的乡土了!“
图为八年级同学分享参与民俗节日的经历。
苗语诵乡音,浸润乡土心
随后,实践团立足地域特色,鼓励同学们用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诵读孙犁的经典作品《芦花荡》。两位擅长苗语的同学,自告奋勇地用苗语演绎《芦花荡》中老船夫与女孩子的对白。当老船夫的话语化作苗语方言说出时,教室里响起阵阵笑声。待笑声稍歇,实践团成员引导大家:“当用熟悉的苗语去读这些故事,人物好像就站在身边说话。方言能让文字变得鲜活生动,这就是用乡音诵读的独特魅力!”
同学们用熟悉的苗语重现老船夫智勇双全的形象,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仿佛置身于芦花摇曳的水乡战场。独特的乡土诵读让质朴的语言与白洋淀的抗日故事奇妙交融,让文字跨越时空与地域的界限,以最亲切的方式浸润心灵,帮助同学们体会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与乡土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吕彬雨含与两名苗族同学朗诵《芦花荡》。
览章寻新迹,品文乡土魂
课堂后半阶段,实践团讲解《回延安》中延安十年后变化带领同学们触摸乡土在岁月流转中的发展脉搏。并分享乡土诗人余秀华的诗作《打谷场的麦子》,在解读“翻完以后,他掐起一粒麦子,用心一咬,便流出了一地月光”的诗句时,团队成员以当地同学熟悉的玉米为例,进行解释:“大家掰玉米时有没有发现,熟透的玉米粒轻轻一掐就会渗出白浆?“见同学们纷纷点头,她又接着说:“余秀华写麦子‘流出月光’,就像咱们掰玉米时看到白浆一样,都是丰收的印记。而月光更说明父亲在月色下还在弯腰劳作,“月光”里藏着农民从早忙到晚的辛苦。”在团队成员生动解读下,同学们纷纷学习当代乡土文学的创新表达,在字里行间品味语文与乡土文化共生共荣的灵魂底色。
图为同学们专注地听团队成员解读《打谷场的麦子》。
这堂乡土阅读课,以乡土文本为镜观照现实。从民俗活动的链接,到乡语里的白洋淀故事,再到诗句中的乡土新貌,团队把语文学习的根扎在生活的土壤里。阅读乡土作品,不仅是带领同学们触摸文字里的故土情怀,更是让他们学会从身边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让语文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图为团队成员吕彬雨含总结课堂所学,引导同学们将乡土作品与现实图景相联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彬雨含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