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使用AI吗?”这是重庆合川一所乡村小学课堂里,一个孩子在AI启蒙课程中轻声提出的提问。
近年来,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从DEEPSEEK的问世到智能助手融入我们的学习与工作,科技带来的改变触手可及。然而,在资源紧张、设备有限的乡村小学,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世界仍充满好奇与向往,乡村教师也急需更丰富、更高效的教学工具与手段。面对这些现实问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2025年7月2日,重庆移通学院“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带着满腔热情与坚定信念,踏上了用AI点亮乡村教育、用AI赋能乡村教师的暑期实践之路。
▲图为翟素娴 向毅嘉拍摄
在乡村教学服务期间,社会实践团坚持以“认知—实践—反哺”为三阶段推进模式,结合“123N+”系统服务理念,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科技素养课程,助力乡村教育跨越“数字鸿沟”。团队秉承“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会精神,也将这份初心延伸至服务群众、服务乡村教育。
▲图为翟素娴 向毅嘉拍摄
为提升课堂的科技感与互动性,志愿者们巧妙引入乐高火星车、智能分拣机器人、鲁班锁、显微镜等教学器材,让AI技术真正“落地”到孩子们的指尖和视野中。通过AI助手辅助生成课程资源,在“数字抱团”反应力训练、“弓箭小超人”趣味竞技等环节中,孩子们不仅积极参与、乐在其中,更在操作与探索中构建了科学逻辑思维与协作意识。
在第一天“动手玩乐高,AI科普趣味启蒙”课堂中,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乐高火星车的过程中,通过搭建与编程实践,感受AI如何赋予机器智慧,让其按照指令行动,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发出“哇!”的惊叹;在使用智能分拣机器人教学时,孩子们又学习了“图像识别”与“决策逻辑”的基本概念。在课程后半段,教师们借助AI助手生成个性化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在操作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只要孩子们能因为学到东西而高兴,我们的服务就有了意义。
▲图为翟素娴 向毅嘉拍摄
“没想到AI能在课堂上这样用,孩子们特别兴奋。以前最调皮的几个,现在上课抢着回答问题。”一位沙坪小学的教师由衷感慨道。
在“探秘鲁班锁,巧拼童趣图”课堂中,志愿者将传统榫卯结构与AI模拟技术相结合,孩子们一边观察AI三维动画演示,一边动手实践拼接,沉浸式体验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美。
▲图为翟素娴 向毅嘉拍摄
在“AI奥秘揭秘·微观探索”课堂中,孩子们借助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蝴蝶翅膀等微观样本,AI图像识别辅助实时标注细胞结构,让他们第一次“看见了看不见的世界”。孩子们排着队抢着观察,不时发出惊叹:“叶子在显微镜下像个绿色迷宫!”
▲图为翟素娴 向毅嘉拍摄
在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团队也关注到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视力影响与使用依赖问题。因此,实践团在每堂课程结束后组织孩子们进行眼保健操,并设置“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孩子们独立完成作业,在志愿者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在探索中掌握方法,在使用中懂得节制”。
▲图为翟素娴 向毅嘉拍摄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团队设计了“AI画画接龙”小游戏。孩子们分组合作,以所学知识与所操作的器材为灵感,共同绘制出属于他们的AI课堂成果。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让AI的价值在他们的笔下具象成形。
▲图为翟素娴 向毅嘉拍摄
“这次社会实践就像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乡村教育的现状,也让我们有机会用所学的知识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看着一个个充满稚气的笑脸,我的心里也暖暖的。”来自“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王宇航动情地说。
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短期支教行动,更是一次关于教育公平与科技赋能的深度探索。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AI助教的可行模式与科技素养的培养路径,推动课程模块化、体系化发展,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和长期联动机制,让科技在更多乡村小学生根发芽。
我们用AI点亮乡村教育之光,用行动践行青年担当,在一间间教室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在一个个孩子心中点燃科技的梦想。
▲图为翟素娴 向毅嘉拍摄
▲供稿:“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
通讯员:张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敏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