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心”光耀圣地,新光照亮新长征 ——赣师大文传学子于都追寻“诗与远方”,以青春脚步丈量长征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04 22: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曹佳伟   阅读 39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3日,赣南师范大学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余名学子沿着“长征第一渡”的足迹,以“晨读诗、午观史、暮话魂”的沉浸式行程,在于都河畔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贡水渡口的琅琅诗声,到长征纪念馆的文物凝视,再到毛泽东同志旧居的诗词讲解,学子们用“眼观、耳听、心悟”的三重体验,让《七律·长征》的铿锵韵律与长征精神的炽热温度,在这片红色圣地上交融成新时代的青春注脚。

▲图为师生合照

​晨韵渡口:当“万水千山”照进现实​

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前,学子们身着红色衬衫,站成两排,学子们齐声吟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图为学子们在渡口齐诵《七律·长征》

​午访纪念馆:在文物里触摸“诗心”​​

上午10时,学子们走进于都长征纪念馆。馆内,巨型油画《长征出发》气势恢宏,玻璃展柜里陈列着锈迹斑斑的步枪、绣着红星的军号、战士们用过的油纸伞……每一件文物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密码箱”。在“战略转折”展区,一张泛黄的地图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于都标注着醒目的红色起点。“大家看,从于都到吴起镇,全程二万五千里,但地图上最密的标记,是于都境内的30多个渡口。”讲解员指着地图说,“为什么选择于都?因为这里的群众基础好,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了一个‘天大的秘密’:8.6万红军集结,当地百姓竟无一人走漏风声。”

▲图为团队成员在纪念馆内聆听讲解

▲图为馆内小志愿者为实践队讲解棉衣故事

​暮话旧居:让诗词在历史现场“活”起来​

下午3时,同学们来到毛主席旧居,在此两位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分别从思政和文学两个角度为同学们讲解了《七律·长征》这首诗。为了让讲解更生动,学子们特意设计了“诗词里的于都元素”互动环节。“‘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乌蒙’,和我们于都的雩山山脉有没有关联?”“‘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故事,和于都红军架设的浮桥有什么相似之处?”面对游客的提问,学子们结合上午在渡口的见闻、下午在纪念馆的学习,一一作答。

▲图为实践队师生在毛泽东故居前的合影

▲图刘家秀老师从文学角度为同学们讲解《七律·长征》

▲图为王广福老师从思政角度为大家讲解《七律·长征》

“今天的行程,像一条线,串起了诗、史、情。”带队教师、学院团委老师王广福总结道,“我们不仅是在讲解一首诗,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过去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勇气,现在是青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未来是每一个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供图 图/文  曹佳伟 张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佳伟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