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城市学院的美育教学基地,每周一至周五晚六点,绿岛曲艺团的排练厅总会准时亮起灯光。绿岛曲艺团自成立以来便以"说学逗唱"为纽带,将传统曲艺与青春活力融为一体,成为校园文化的一抹亮色。
一、传统技艺的沉浸式淬炼
每晚的训练从基本功开始。快板组的同学在指导教师聖朗的带领下,反复练习快板的技法,竹板碰撞声如急雨敲窗。"手腕要像钟摆一样自然摆动",聖朗老师边示范边纠正学生动作。评书组则围坐成圈,学生们轮流演绎绕口令,从"抖包袱"的节奏把控到人物语气的拿捏,每个细节都要反复打磨。相声组的训练更具互动性。在《口吐莲花》的排演中,搭档之间既要精准把握"三翻四抖"的喜剧结构,又要通过眼神、身段传递角色情绪。
二、创新实践的舞台锤炼
除了日常训练,曲艺团每月都会组织"实训剧场",模拟真实演出场景。在齐乐茶舍的实践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舞台表演与剧场互动的差异。"在舞台上只需要完成动作,而在剧场要学会用语言和观众建立情感联结",张世伦回忆首次登台时的紧张,"聖朗老师教我们用'铺平垫稳'的技巧引导观众情绪,现在即使出现小失误也能随机应变"。这种实践导向的训练模式成效显著。近年来,曲艺团与齐乐茶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们不仅参与商业演出,还承担活动策划、现场执行等工作,形成"学演创"一体化培养体系。
三、以美育人的文化坚守
学校为曲艺团提供专业训练场地,并将曲艺课程纳入美育学分体系。指导教师团队不仅包括专业曲艺演员,还邀请中国曲艺名家开设大师课。这种"学院派"与"民间派"的融合,让学生在掌握技艺的同时,更深入理解曲艺的文化内涵。2025年6月,曲艺团赴鞍山开展文化交流,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艺术形式的创新表达。"我们尝试将短视频元素融入传统评书,用动态字幕辅助叙事",团长王新洋介绍。
从晨光熹微的晨功练习,到夜深人静的剧本打磨,绿岛曲艺团的成员们用汗水诠释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正如聖朗老师所言:"曲艺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种文化担当。当年轻学子能用快板讲述新时代故事,用相声传递正能量,这门古老艺术就真正活在了当下。"这种坚守与创新,让绿岛曲艺团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生动范本,也为新时代美育教育提供了鲜活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贾文慧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