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李巍)2025年7月4日,武昌工学院清涟护源志愿队以水环境保护为使命,走进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和芜湖水务公司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开启了一场“探秘污水处理,共护水文环境”的深度实践。这场跨越工业精密齿轮与自然生态芦苇的探索之旅,不仅是对污水处理技术的实地研习,更是青年学子守护江河的行动宣言。
实践筹备阶段,团队打破学科壁垒,集结多位专业成员,构建起跨学科协作体系。成员们深耕污水处理前沿文献,向行业专家与校内教授请教MBR膜技术、生物降解工艺等核心课题,反复打磨实践方案。从理论推演到实操模拟,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对专业精度的执着追求,力求在有限的实践周期内,完成从知识储备到实践认知的深度转化。
▲图为志愿队在朱家桥尾水公园对尾水处理相关问题的了解 卢冠文 供图
首站抵达朱家桥尾水公园,这座污水处理厂的“生态终端”,以独特的自然净化系统展现着科技与生态的交融之美。志愿队沿着生态廊道缓步前行,观察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在水流中的姿态,记录不同生态区域的植物群落配置与水质变化数据。公园内,蜿蜒的彩虹栈道穿行于粉黛乱子草海,秋日里如云似雾的花穗与远山相映成趣,已然成为社交媒体上备受瞩目的“生态网红地标”。志愿者们在此进行水样采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尾水公园依托水生植物、微生物与土壤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对处理厂排放的尾水进行二次净化,使其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最终汇入自然水系,重塑城市生态脉络。
▲图为志愿队在朱家桥尾水公园山水林中踏勘 卢冠文 供图
踏入朱家桥污水处理厂核心区域,技术人员带领志愿队循着污水净化路径,开启了一场工业文明与环保智慧的对话。从粗格栅拦截漂浮物的机械轰鸣,到生物反应池微生物分解污染物的静默运作,再到MBR膜处理系统实现泥水高效分离的精密工艺,每个环节都彰显着现代污水处理技术的精妙。志愿者们在实验室参与水样检测,运用COD快速检测试纸、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完成酸碱度、氨氮、化学需氧量等关键指标的测定。在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看似清澈的再生水背后,是数百道工序的严格把控与科研人员的日夜坚守。
▲图为志愿队在朱家桥污水处理厂里听讲述 卢冠文 供图 清涟护源的实践故事,恰似奔涌不息的长江支流,在时代的河床中镌刻着守护的印记。无论是污水处理厂内精密运转的机械设备,还是尾水公园中摇曳生姿的芦苇丛,都见证着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协作共生。每一次水样检测的专注、每一次生态数据的记录,都是青年志愿者向生态文明建设递交的答卷。这些微小却坚定的行动,如同投入江河的涟漪,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实践中生根发芽,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篇。
▲图为志愿队在朱家桥尾水公园合影留念 卢冠文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欣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