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73.5%的乡村留守儿童点亮AI的星光?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难”与“教育缺”问题日益凸显。以合川区为例,当地留守儿童比例高达73.5%,科技课程覆盖率接近空白,仅28%的儿童具备基础智能设备操作能力——城乡数字鸿沟触目可见。
为回应这一现实难题,7月2日,重庆移通学院“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依托校学生会十余年“雏鹰计划”志愿服务项目积淀,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AI赋能乡村教育公益计划”的团队,深入合川区沙坪社区,决心以AI为钥,探索弥合数字鸿沟的乡村教育新路径,为当地儿童开启了一段AI启蒙之旅。
▲图为封人宇 耿烨晴 拍摄
“它真的‘看见’了!”,在重庆市合川区沙坪社区的一间教室里,一群孩子正屏息凝神,看着自己亲手搭建的乐高小车,在简单的程序编程指令下,第一次“聪明”地绕开了前方的障碍物,一阵欢呼雀跃瞬间爆发。这充满惊喜的一幕,正是重庆移通学院“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乐高积木筑智能,科技课启AI心”用AI点亮乡村教育课堂的剪影。
▲图为封人宇 耿烨晴拍摄
在精心设计的“乐高积木筑智能,科技课启AI心”课堂上,科技启蒙绝非枯燥的理论灌输。志愿者们深谙小学生具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巧妙地将高深的AI原理拆解为可触摸、可玩耍的趣味挑战,这正是“123N+”实施体系,“认知-实践-反哺”三阶推进中“认知”环节的生动实践。
▲图为封人宇 耿烨晴拍摄
活动初期,孩子们通过观看乐高火星车演示、触摸模型,直观理解机器人的结构奥秘;观察电机转动,志愿者一句“这是机器人的‘腿脚’”的生动比喻,瞬间拉近了孩子们与科技的距离,完成了拼接层面的初步认知。进入动手环节,孩子们分组协作,有的负责搭建坚固的车身框架,有的专注调试传感器角度,还有的紧盯屏幕调整“前进”“转向”的指令模块。志愿者结合直观的图形化编程界面,引导孩子们理解输入(传感器感知)→处理(程序思考)→输出(电机动作)这一核心的机器工作原理。最终,当亲手打造的机器人成功完成任务时,成就感点亮了每一张小脸。“以前觉得机器人很高深,今天才发现,它的动作与规则和我们组装乐高这么像!我也能当小工程师了!”一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兴奋地分享道。
▲图为封人宇 耿烨晴拍摄
科技启蒙之外,“全心服务”团的志愿者们在课后时间化身“学业伙伴”,为孩子们提供一对一的课业辅导。无论是解答数学难题、辅导语文作文,还是指导英语拼读,志愿者们都耐心细致,用专业知识弥补教育资源差距,帮助孩子们打牢学习基础。这份持续的学业关怀,不仅缓解了孩子们因亲子分离可能产生的学业焦虑,也建立起深厚的信任纽带,为后续的情感疗愈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封人宇 耿烨晴拍摄
“社会实践是我们接触社会、贡献所学的最佳平台。”志愿者王洋在服务中感触颇深,“当看到孩子们眼中因亲手创造的‘智能机器人’而闪耀的光芒,我们更加确信,科技与AI的温度可以传递,教育的公平需要行动。”
一颦一笑,展现的是孩子们的科技愿景;一行一码,编写的是AI教育的未来图景。重庆移通学院“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志愿者们,用乐高积木这块“数字时代的敲门砖”,为乡村儿童叩开了AI世界的大门;用AI技术的星火,努力照亮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角落,在留守儿童心中播撒下热爱科学、拥抱未来的种子。但“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的探索远不止于此,他们将持续迈进乡村教育跨越数字鸿沟、走向智能化未来的坚定步伐!
▲图为封人宇 耿烨晴拍摄供稿:“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通讯员:封人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敏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