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重庆移通学院大健康管理学院“綦彩杏林·情暖古剑”乡村振兴实践团抵达古南街道连城村,正式开启为期一周的“教育实践+中医药文化赋能”的三下乡活动之路。此次行动以云翔综合教育实践体验基地为枢纽,通过中医药文化挖掘、产业调研、惠民服务,探索“非遗传承+健康扶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图为房钰婷 唐清清 摄
在云翔综合教育实践体验基地负责人梅秋菊的带领下,团队深入中草药种植示范区开展首日调研。梅老师一边走一边细致讲解:“这片区域种的是薄荷和紫苏,喜阳耐旱;转过弯的背阴坡地,则是黄精和重楼,属于耐阴药材。”她蹲下身子拨开叶片,指着茎秆上的虫洞提醒大家:“观察药材生长,不仅要看叶片色泽,病虫害防治也是重要课题。”成员们紧跟其后,用笔记本标注不同品种的生长间距。通过实地走访,成员们不仅掌握了中药园的地形地貌、种植结构,更深入了解到产业发展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运营模式,这些一手资料为后续开展的药材养护指导、中医药文化宣讲等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图为房钰婷 唐清清 摄
▲图为房钰婷 唐清清 摄
团队带着初步调研成果走进连城村村委会,村委代表与队员们展开热烈讨论。“村里留守老人多,颈椎病、关节炎高发”、“孩子们对中草药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本上”针对这些需求,团队灵活调整计划,落实精准帮扶目标。
▲图为房钰婷 唐清清 摄
经过现场实践调研走访,团队及时召开工作部署调整会议,拟定具体工作安排。在未来的一周里,团队将联合綦江区中医院、云翔综合教育实践体验基地,持续开展古剑山中草药资源整理、困难村民入户义诊、中医药科普视频拍摄、健康知识宣讲等活动。带教老师在总结中强调:“乡村振兴不是‘走过场’,要像黄连一样扎根苦干,才能收获甘草般的回甘。”
▲图为房钰婷 唐清清 摄
这场融合了“青力青为”与“中医药智慧”的实践,既是新时代青年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号召的响应,更是千年岐黄文化与现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对话。未来七日,团队将延续“白天田埂问诊、夜晚灯下研讨”的节奏,让中医药文化从古籍中“活起来”,在乡村振兴中“火起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春雨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