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钟屏街道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规模最大的乡镇街道,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后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6月27日至29日,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携手共青团会泽县委及钱王之乡社工机构,组织学院“三下乡”乡村振兴、基层服务、推广普通话3支团队前往钟屏街道河滨社区及古城街道丰乐社区,以“振兴乡村同筑梦 敬老爱老共前行”为主题,开展了 “方言突围·精神传承·笑颜定格”三个活动,为325名搬迁老人构建社会融入支持体系,书写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昆工答卷。
一、“圈”破言障:趣味游戏助力方言突围
为提升老人主动参与普通话学习的积极性,志愿者团队精心采购食盐、纸巾、牛奶、香皂、鸡蛋等生活物资作为活动奖品。活动现场融合“游戏互动 + 艺术表达”模式,设置了两大特色环节。在“语言套圈”游戏区,老人们需正确朗读普通话词句的卡片,准确朗读后便可获得套圈机会赢取生活用品,实用的物资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快板表演区,志愿者别出心裁地将 “学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 等宣传短句编入快板词句中,10余位老人自发组成快板队登台演绎。活动过程中,不少老人用铅笔在竹板谱上标注拼音注释,孩童们也主动协助纠正发音,“银龄童声互助”的场景频频上演。这种代际语言互动,不仅打破了方言沟通壁垒,更构建起社区全龄共融的文化纽带。
图1: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赴会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志愿者团队组织社区老人进行套圈游戏 尹晨宇 供图
二、“剪”映笑颜:红纸银发共铸红色记忆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志愿者团队为社区党员老人开展了“剪纸颂党恩” 主题活动。80余名老党员在志愿者协助下,以剪刀为笔、红纸为墨,创作融入党徽、党旗、红船等元素的剪纸作品。过程中,志愿者结合党史故事讲解剪纸技艺,协助不识字的老人在剪纸粘贴画板上书写 “永远跟党走” 等语句,打造“传统艺术 + 红色教育” 的沉浸式传承场景。
图2: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赴会泽乡村振兴志愿者们协助老人剪纸尹晨宇 供图
图3: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赴会泽乡村振兴志愿者团队与老人合照 尹晨宇 供图
三、“摄”暖桑榆:岁月定格幸福凭证
社区独居老人因子女长期在外务工,无人处理老人拍照的事务,又因周边照相服务资源匮乏,对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极不方便,在办理各类事务时常需提供证件照,导致许多老人缺乏规范的证件照片以及个人肖像照。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传递社会关爱,乡村振兴与基层服务志愿者团队在河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专门搭建临时摄影区,精心组织开展针对独居老人的证件照与肖像照拍摄活动。
图4: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赴会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志愿者团队为老人拍摄照片 尹晨宇 供图
活动当天,老人们身着珍藏的民族服饰参与其中,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与个人精神风貌。志愿者团队全程提供妆发指导、场景布置及冲印服务,将照片赠予老人。这些照片不仅定格了老人们的容颜,更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社区生活变迁的生动见证。青砖白墙的安置楼整齐排列,彰显着乡村建设的新成就;老人手中精美的中华民族刺绣与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这些影像资料也将作为社区文化记忆建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服务工作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录。
志愿者团队成员与参与活动的老人、孩童共同合影留念。照片中,队旗、老人、孩童与社区 “同住一座城,共爱一个家” 红色标语、新建搬迁楼群一同入镜,展现出社区和谐共融的良好氛围。
本次由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三下乡”志愿团队开展的助老活动,是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为社区老人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5: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赴会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志愿者团队同社区老人合照 尹晨宇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凯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