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灼灼向党行,星火熠熠践初心 —— 南昌大学 “愈见星海” 新时代文明实践队踏寻红色印记

发布时间:2025-07-02 10: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孔祥瑞 王宇熙 陈恰恰 吴荣寿 郑斯腾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日讯(通讯员 孔祥瑞 王宇熙 陈恰恰 吴荣寿 郑斯腾)6 月 27 日,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愈见星海” 新时代文明实践队奔赴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红色探寻之旅。在秋收起义纪念馆内,队员们放慢脚步,目光虔诚地拂过每一件展品,那斑驳的军旗、陈旧的枪支,仿佛仍带着往昔烽火的余温,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馆内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讲解,让队员们仿若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 1927 年 9 月毛泽东在此亲自组织领导第三团和铜鼓人民举行秋收起义的激昂场景,对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无畏的牺牲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追寻“秋收烽火”:在历史现场触摸信仰脉搏

铜鼓,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从安源辗转抵达铜鼓,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由此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实践队首站来到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在不同的展区里,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复原的场景模型、生动的影像资料,重温那段“红旗漫卷西风”的峥嵘岁月。

“这把锈迹斑斑的马刀,是当年工农革命军战士的武器;这份泛黄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手稿复印件,见证着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队员们驻足于一件件革命文物前,仿佛穿越时空,看到毛泽东同志在月形湾化险后,站在铜鼓大塅镇的晒谷场上,向工农革命军战士发出“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武装”的铿锵号召。

“以前学历史总觉得离我们很远,今天站在纪念馆里,看着战士们用过的草鞋、补丁摞补丁的军装,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为有牺牲多壮志’。”实践队队长、孔祥瑞轻抚展柜玻璃,眼眶微微发红,“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写就的‘教科书’。”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秋收起义纪念馆 郑斯腾供图

探秘“化险福地”:在传奇故事中感悟初心力量

距县城约30公里的排埠镇月形湾,是毛泽东同志“化险为夷”的历史见证地。1927年9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前往铜鼓途中被国民党团丁扣押,在当地农民陈久兴的帮助下,机智脱险,留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红色传奇。

实践队沿着当年毛泽东同志的足迹,踏上青石板路,穿过竹林掩映的月形湾。在“毛泽东化险福地”景区,队员们实地探访了毛泽东同志临时藏身的”龙洞”、与群众交谈的“晒谷坪”,并在“化险亭”前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当时团丁押着‘嫌疑犯’往山里走,毛泽东同志故意装成‘病号’落在后面,趁团丁买红薯时,一头扎进路边的灌木丛,最终被陈久兴一家救下。”讲解员的话音刚落,实践队队员、全为康感叹“细节里的革命智慧,比教科书更震撼。”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毛泽东化险地 郑斯腾供图

实践赋能成长:让青春与红色基因同频共振

除了实地探访,实践队还开展了“革命故事宣讲”“乡村振兴调研”等系列活动。在铜鼓县第二中学,队员们为同学们开设”红色课堂”,通过教唱《万疆》等方式,播撒红色种子。

“这次实践让队员跳出了书本的局限,真正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实践队队员宋丽媛在分享说,“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奋斗动力,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夕阳西下,秋收起义纪念地的纪念碑在余晖中愈发庄重。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激励着新时代青年以更饱满的热情,在传承红色基因、投身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孔祥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