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暑期三下乡:寻迹小河明清古街,共筑文化传承之梦

发布时间:2025-07-01 22: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袁宇涵 杨凯翔 陈靖怡   阅读 55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本网讯(通讯员 袁宇涵 杨凯翔 陈靖怡)2025年7月1日,暖阳轻洒,如一层金色的薄纱笼罩着大地。武昌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热忱与好奇,踏入了孝昌县小河镇明清古街,开启了一场探寻历史脉络、传承文化精髓的实践之旅。

小河镇明清古街俗称环西街,因小河溪水穿过街中段的石桥蜿蜒北流,注入澴水而得名,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两朝和民国初年。现存的明清古街长1600米、宽5米,街道两旁300多栋明清建筑,多为二层砖木结构阁楼,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古建楼与楼“同山共脊”,彼此相连,一家损则邻家危,正因互相牵制,古街原貌得以保留,成为湖北省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2013年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街初影,定格探索序章

初入古街,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脚下的青石板路,历经岁月的打磨,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两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斑驳的墙壁、雕花的门窗,无不彰显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喧嚣。

图为驻村工作队任队长为团队成员讲解明清古街的历史 陈柄瑞 供图

研读地图,勾勒古街蓝图

在一张详尽的“小河镇历史遗迹”地图前,队员们围拢过来,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的渴望与好奇。大家目光专注,手指在地图上缓缓滑动,仔细研读着古街的街道分布、建筑位置等信息。地图上的每一个标记、每一条线条,都仿佛是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通过这张地图,队员们在脑海中勾勒出古街的大致轮廓,仿佛看到了昔日古街的繁华景象,商贾云集、人来人往。这不仅为后续的实地探索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更让大家对古街的历史布局有了初步而直观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成员王昊凯和廖桢萍在查阅明清古街地图 陈柄瑞 供图

聆听历史,洞悉古街风云

任队长沿着古街,一边缓缓踱步,一边将每一栋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娓娓道来。从古街的兴衰变迁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任队长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通过讲解,古街的历史画卷在队员们眼前徐徐展开,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古街的繁华与沧桑,对古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还重点关注了古建筑的营造技艺。“这些建筑最令人惊叹的是其精妙的木结构。”带队老师指着屋檐下的斗拱解释道,“不用一根铁钉,全靠榫卯连接,却能够屹立数百年。”同学们认真记录着各类建筑细节,从排水系统到防火设计,将专业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杨凯翔和陈靖怡在记录建筑相关信息 陈柄瑞 供图

历史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小河镇明清古街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启迪着未来的发展。此次小河镇明清古街之行,是一次文化的盛宴,也是一次责任的传承。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古街,用行动守护历史,不仅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和责任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古街牌坊前合影留念 陈柄瑞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柄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