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日讯(通讯员 蒋万里 王烁凯)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豫北医学院“豫”你同行,“医”走红途红色教育实践团相应时代的号召,在精诚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带领下,于6月23日奔赴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开展“医心向党循红迹,豫西薪火映初心”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为培育“有信仰、有担当”的新时代医疗人才注入红色动能,更打破了医学知识壁垒,将专业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让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园参观。 王耀 供图
沉浸式“行走思政课”:在历史回响中镌刻初心
活动首日,炽热的阳光洒在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实践团成员们紧跟纪念园工作人员的步伐,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在战地医院旧址前,成员们驻足凝望,斑驳的老墙似在诉说往昔的战火纷飞,泛黄的史料无声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还原的医疗场景更是生动再现了革命年代医护人员“生命至上”的职业操守。团队成员聚焦战地医生李兰丁“背着药箱上前线”的英勇事迹,这位在战火中救治数千伤员的“提灯女神”,成为学子心中的精神丰碑。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激昂的宣誓声在旧址上空回荡,实践团成员们右手高举,重温医学生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与历史的悠悠回响交织融合,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随后,成员们化身光影记录者,通过微视频拍摄,将战争年代医护人员“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奉献瞬间一一定格,用镜头传递医者仁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活动现场,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正式挂牌成为豫北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纪念园管理处主任魏永乾满怀期许地表示:“红色遗址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期待通过这样的实践,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感悟使命中坚定从医志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瞻仰皮定钧将军事迹。 王耀 供图
健康科普进乡村:以专业之能践行医者使命
次日,针对乡村群众普遍存在的健康需求,实践团联合尖山卫生院开展“急救技能进乡村”活动。针对村民中吞咽功能退化、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实际状况,在医务科赵科长的专业指导下,团队重点演示心肺复苏(CPR)和海姆利克急救法的操作要点。
在演示现场,实践团成员们化身耐心的“健康导师”。讲解心肺复苏时,从判断意识、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到人工呼吸,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边讲解边示范,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朗朗上口的“操作口诀”;演示海姆利克急救法时,详细说明识别梗阻、站位姿势和发力技巧,动作刚柔并济,每个细节都蕴含着专业医学原理。
“我来试试!”互动环节中,多位村民热情高涨,主动上台模拟操作。实践团成员们则蹲下身子,手把手纠正手法、调整力度。“以前看别人急救心里直发怵,现在学会了步骤,心里踏实多了!”参与活动的张大爷拉着实践团成员的手,脸上洋溢着感激与喜悦。除了急救技能演示,团队还精心准备了图文并茂的健康宣传手册,为老年人细致讲解合理膳食、慢性病预防等知识,用“接地气”的方式提升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村民演示心肺复苏。 王耀 供图
双院联动育新人:红色基因赋能健康中国征程
此次实践是豫北医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与生动实践。精诚书院凭借专业优势搭建广阔实践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红色文化深化思政引领,两院协同发力,让“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历史现场,让“服务”深深扎根于群众需求之中,完美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育人理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密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前合影。 王耀 供图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实践团带队教师蒋万里感慨道。通过将红色医疗精神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相连,不仅厚植了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推动了革命先辈“人民至上”理念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为培养“有温度、有担当”的新时代医疗人才开拓了崭新路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烁凯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