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韵故里筑梦队与百岁时光对话,于“老来乐”文艺队中触摸岁月温度

发布时间:2025-07-01 20: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晓雨   阅读 79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日讯(通讯员 徐晓雨)盛夏的兴山被蝉鸣织成锦缎,昭韵故里筑梦队循着非遗韵律与时光印记,开启了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寻根之旅。在老年人活动中心跃动的鼓点里,在百岁老人布满故事的皱纹中,传统与现代碰撞出震撼心灵的回响,青春与岁月共同书写着文化传承的动人篇章。

丝竹声里的时光穿梭:非遗艺术的当代新生

推开活动中心的雕花木门,“老来乐”文艺队的银发艺术家们已身着鲜艳服饰、面带热情笑容列阵以待。78岁的李道林书记怀抱古朴的渔鼓,笑纹里盛满期待:“今天要让你们听听会‘讲故事’的老物件!”话音未落,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山围鼓》轰然奏响——八面红鼓如惊雷炸响,鼓槌翻飞间,老人们踩着利落的十字步,彩绸划出绚丽的弧线,将楚地先民的豪迈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最令人惊叹的是老人们自编的曲目《和美村谣》,主唱阿姨将村规民约化作朗朗上口的唱词,配合渔鼓低沉的共鸣,让古老艺术成为新时代文明的传声筒。紧接着,一场传统乐器的盛宴拉开帷幕,地花鼓、渔鼓、围鼓、二胡等平日难得一见的传统乐器轮番登场,节奏或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这些平日深藏在民间的传统艺术,在老人们的演绎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兴山的历史与文化。

昭韵故里筑梦队队员们以青春作序,为这场跨越岁月的对话献上独特答卷。随着《强军战歌》激昂的旋律破空而起,队员们如青松般挺拔伫立,胸膛里迸发的歌声裹挟着新时代青年的凌云之志,字字铿锵,声声震彻。老人们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同样热血沸腾的自己。

舞台上,青春的朝气与岁月的沉淀交织成最动人的画面;舞台下,两代人在音乐的共鸣中完成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交融,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演出的余韵尚未散去,“老来乐”文艺队的叔叔阿姨们身旁已围满了热切交流的身影。成员小徐坐在擅长歌唱的阿姨身旁,轻声问道:“阿姨,您唱了这么多年,怎么能把每个故事都唱得这么动人呢?”阿姨将布满纹路的手覆在她手背上,笑着说:“因为每句词里,都藏着兴山人的日子啊!”一旁敲了四十年围鼓的爷爷接过话茬:“现在的娃娃们会写公众号、剪视频,要是能把这些老手艺拍成有意思的片子,保准比这鼓点还热闹!”

二、掌纹间的世纪史诗:百岁老人的生命叙事

夕阳洒下建阳坪村时,队员们叩开了付德英老人家的雕花木门。101岁的她端坐在木椅上,身着棉布衫。“这双手啊,裹过三寸金莲,也抱过曾当军医的儿子。”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掌轻轻抚过褪色的全家福,浑浊的眼底泛起微光。

生于1924年的她,亲历百年的风云变幻。说起如今的生活,她布满皱纹的嘴角扬起骄傲:“每月300元百岁补贴,过年村里还给送新衣裳!”临别时,老人握着队员们的手叮嘱道:“好好读书,把兴山的故事传出去。”

从非遗展演的热烈互动到百岁老人的深情嘱托,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情感的交融,更是文明的接力。“老来乐”文艺队用坚守诠释文化传承的力量,付德英老人以百年人生传递生命智慧,而年轻队员们则用创新让传统焕发新生。

暮色四合,队员们带着满袖的故事与感动踏上归途。那些跃动的鼓点、沧桑的掌纹、温暖的笑靥,终将化作笔尖的星河,照亮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在兴山这片土地上,青春与岁月的对话从未停歇,文明的火种正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晓雨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