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发扬新四军“铁军”精神,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赴淮南新四军纪念林“项目e站”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30日抵达驻地,正式启动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运用3D建模技术为该纪念林打造沉浸式VR虚拟展馆。
实践队此行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和伟大精神跨越时空,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山河岁月的精神延续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实践首日,队员深入陈列馆,在枪炮文物旁感受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在英雄雕像前崇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文字记载中领略革命先烈的奋斗不屈。队长刘雪倩在任务部署会上强调,“建模不仅要复原场景,更要传递铁军精神”。
图为全体成员在新四军精神丰碑前的合照
当日下午,全体队员在新四军精神丰碑前齐唱国歌,激昂的旋律诉说着青年学子对革命先辈的无限缅怀与矢志报国的赤诚之心;随后,队员们移步至烈士英名录墙和烈士陵园,肃立默哀,深深鞠躬,向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英烈们表达最深切的哀思与崇高的敬意。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感交织在一起,更加坚定了队员们用好数字技术讲好红色故事的决心。
图为队员向烈士陵园鞠躬致敬
战火记忆的数字化重生
青山处处埋忠骨,丰碑巍巍照千秋。陈列馆以新四军华中抗战为主线,“铜像、铜雕、铜钟”为特色,共有抗战有功、驰名中外,英勇杀敌、血酒疆场,淮矿内外、奋起抗日三个展室,和新四军在安徽、新四军在津浦路西、凤阳山三年游击战争、国防教育四个专栏。
7月1日清晨,建模组带着各种测绘工具走进纪念林。负责数据采集的每个同学汗透衣背:要把“勿忘国耻”四个字的每处凿痕都精准还原”、要让革命领袖的精神意志永流传,让为国捐躯的烈士永垂不朽。队长强调,本次建模工作不仅要追求技术的精确与视觉的逼真,更要深刻理解历史背景,力求在虚拟空间中精准传达新四军精神的实质,确保VR展馆兼具教育性、纪念性与技术前瞻性。这群青年用键盘替代钢枪,在因特世界修筑着新的精神丰碑。
图为建模组成员测量警钟数据
建党节的红色传承
鉴知往来,向史而新。3d建模建的不仅是历史真实的根脉,更是革命精神的魂脉;vr展馆展的不仅是新四军的英勇斗争,还张扬着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值此特殊节日,部分队员还专门采访了当地的退伍老兵代表、烈士家属及普通群众,聆听他们口述与新四军相关的历史记忆和感人故事。这些珍贵的“活历史”不仅为VR展馆增添了生动的细节素材,更让队员们对革命精神的时代传承有了更深的体悟。最终建成的VR展馆将突破地域限制,使公众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深刻感受新四军的光辉历程和“铁军精神”的永恒价值。
不管创作理念如何更新,表现方式怎样创新,党史题材的传承工作都要求真务实。争取把生动的表现力与深邃的历史思考相结合,使艺术与历史兼容。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中铭记岁月缝隙里的不朽功勋。
图为全体队员向烈士英名录鞠躬致敬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数字科技讲好新故事。这支队伍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将专业所学融入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努力打造一个技术领先、内涵丰富、情感真挚的数字化红色教育基地,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科技浪潮中薪火相传,熠熠生辉——当科技遇见热血岁月,红色记忆正获得永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