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院铭峥嵘, 涟水映红史。6月27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湘乡东山书院开展实践。
聆听伟人故事,感悟求学之志
东山学校是毛主席走出韶山冲的第一站,承载着他在此求学成长、铸就非凡志向的岁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我们的校门对着涟水河,也就寄托着人才滚滚……”跟随着湘乡市市委宣传部红培中心主任武文渡的脚步,在他的生动讲解下,实践团深入了解到毛主席与东山学校的深厚渊源。武文渡谈及,1910年秋,未满17岁的毛泽东因错过东山小学入学考试时间被拦在门外,校长李元甫被其志气所感,出了作文题《言志》,毛泽东奋笔疾书的一篇一千字文章饱含了他救国救民的理想与热情。如今,寄托着青年毛泽东的不凡抱负的《咏蛙》诗“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正镌刻在东山学校的一隅黄石上。
品味书院文化,领略独特底蕴
“东山涟水古井石桥钟灵毓秀英才辈出,领袖将军诗人学者激浊扬清浩气长存。”走过毛主席走过的桥,实践团看到了东山书院遗留下来的马头风火墙。武文渡细致地讲解着,风火墙上方的五幅图,分别蕴含着对人才培育、文化传承等诸多美好愿景。实践团成员们一边聆听,一边仰头凝视,用心领会着其中深意。 踏入书院内,映入眼帘的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四棵绿意盎然的百年古树让实践团发出阵阵惊叹。“一棵腊梅,一棵石榴,两棵白玉兰。腊梅不同于常树的朝下开放预示着谦逊质朴,石榴暗喻着桃李满天下,而白玉兰的向上开放则象征积极向上,力争上游。”在武文渡的引领下,实践团步入书院大厅,在这里,“公诚勤俭” 的校训醒目高悬,飞将军刘锦棠在新疆的英勇事迹被一一呈现。 朝晖厅、堂长室、青年毛泽东求学时的寝室与自修室等场所,更让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了东山书院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育人理念。
追溯历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一间古朴的教室里,一群身着现代服饰的人,静静坐在这些桌椅前,而他们身下,正是毛泽东求学时期的座位。“这是戊班教室,主席在这里接触了新学,也就是格致……”讲解员的声音在教室中回荡,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大家对青年毛泽东求学时期的教室课桌、学生数量与年龄差异、东山书院的历史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东山书院记”碑中记载的“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对毛主席影响极大,意味着东山书院是毛主席“实事求是”思想初学初入的地方,而第一师范是毛主席深学深悟的地方,最终将其升华为党的思想路线。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伟人的成长历程。
“东山书院是红色育人的‘活教材’,一师是红色教育的‘传承者’。”实践团指导老师熊薇介绍,东山书院是毛泽东走出韶冲后接受新式教育的重要场所,而第一师范则是毛泽东进一步确立革命理想、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关键之地。此次实践活动,让学子们在实地探访中感悟红色文化,将东山书院的红色基因与第一师范的红色传统紧密相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红色文化传承使命,展现青年责任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圣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