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间的精神丰碑:崂山革命烈士陵园祭扫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6-29 19: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金硕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当晨雾尚未散尽,崂山的松涛便迎来了机电工程学院"赓续红色血脉"团队的青年足迹。2025年6月26日清晨,实践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崂山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

脚下的这片土地,曾是崂山抗日武装起义'的策源地。陵园管理处王主任在纪念碑广场开讲,"1938年春,以王仲旭为首的中共党员在此组织起300余人的抗日武装,他们用缴获的猎枪和自制土炮,在山海之间开辟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团队成员在烈士名录墙前发现,许多牺牲时不足20岁的英烈姓名旁标注着"机电修理工""通信兵"等职务,这说明在革命战争年代,技术兵种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无名烈士墓区,团队成员分组清理墓碑杂草时,意外发现一块残缺的墓志铭。经过辨认,依稀可见"来自青岛机器局的修理工,在抢修被炸毁的电话线路时触雷牺牲"的字样。工程专业学生立刻联想到课程中的对讲机抗干扰原理,如果当时能有更先进的通信设备,或许能减少这样的牺牲。这一发现促使团队决定开展专项研究,探索现代通信技术在战争遗址保护中的应用。

实践期间,团队还参与陵园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利用学院的无人机测绘技术,对崂山17处革命遗址进行三维建模;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烈士信息检索系统,解决部分档案残缺问题。"工作者在用工程手段为历史存证,"项目负责人介绍,"让每座墓碑都成为可查询的数据库,让每段故事都能被技术讲述。"

此次崂山之行,团队成员不仅完成了祭扫任务,更实现了精神世界的三次重塑:从对烈士事迹的感动,到用专业视角解析革命技术史,再到主动承担红色遗址数字化保护责任。实践结束后,团队整理出《崂山抗日武装技术装备图谱》,计划与当地学校共建"山海红途"科普基地,让机电专业学生在山顶课堂里传承红色基因,将数控代码写在先辈奋斗过的大地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金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