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走实走深,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6月25日下午,阳光学院白眉星火政管先锋团在兼具红色文化与侨乡特色的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白眉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村落发展现状,以专业视角记录发展实情,为后续工作积累调研素材。
▲图为实践团队在白眉村侨批展馆馆外合影
红色场馆:沉默展陈背后的发展难题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东岭游击队纪念馆
推开东岭游击队纪念馆斑驳的木门,泛黄的密信、陈旧的煤油灯整齐陈列在展柜中。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地下党秘密联络点,这里承载着厚重的革命情感。“每年都有不少单位来这里开展党建活动”,大学生驻村书记向大家介绍到。团队成员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虽然这座场馆已获评“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其在展陈形式的创新和展陈内容的优化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为东岭游击纪念馆内部
▲图为实践队在东岭游击纪念馆前合影
侨厝风华:古厝新生后的发展困境
▲图为白眉村南洋厝建筑群
沿着石板路前行,南洋厝建筑群的独特风貌引人驻足。中西合璧的建筑上,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百年侨乡的悠久叙事。据驻村书记介绍,南洋厝经过专业修缮后,成为白眉村作为“省级传统村落”和“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的一张重要名片。在沟通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村委近些年一直在积极探索更契合南洋厝活化发展的路径。“目前建在周边的旅游营地和上线的导览小程序利用率较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驻村书记谈及现状,言语间表露出些许担忧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图为实践队参观白眉侨批露营公园
▲图为实践队参观南洋厝建筑群
侨批展馆:泛黄信笺中的家国深情
▲图为侨批展馆馆内照片(1)
▲图为侨批展馆馆内照片(2)
在村溪头18号,白眉侨批记忆遗产馆静静伫立在那里。作为福州首个民营侨批展示馆,它是由旅美侨胞祖宅活化改造而来,占地200多平方米,馆内5个展厅分别展陈着侨批文化主题书法作品、书籍以及相关物件等。“这些侨批,是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的情感纽带,到这里来游玩的游客们大都会顺路过来看看”,驻村书记介绍到。玻璃展柜中那些诞生于民国至20世纪90年代的古朴泛黄的侨批,有的描绘着海外谋生的艰难,有的诉说着为家乡建校、修路的义举。团队成员注意到,白眉村侨胞施文清在寄给同乡长辈的侨批里描述了异国生活的现状,表达了对国内教育发展的思考,同时附上了用于资助家乡小学建设的银票。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侨批展馆馆内
▲图为实践队在侨批展馆馆外及展馆外照片
文旅浮沉:热潮退去后的发展之惑
团队成员在走访中了解到,疫情期间白眉村曾凭借近郊游优势迎来客流高峰。随着疫情的结束,旅游市场逐步复苏,来白眉村游玩的游客却在不断减少,面对这一问题,村里积极探索激发文旅发展活力的新路径。驻村书记介绍道:“这里的餐厅目前正常运营,其他文旅项目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希望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团队成员在与村支书的沟通交流中得知,长期生活在国外的侨胞主要捐资建设食堂、卫生院、侨批园、宗祠等,文旅融合项目在资金支持上略显不足。团队成员们表示,“如何实现白眉村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共进,将是实践队在后续研究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图为实践队调研过程
座谈问计:校村对话中的振兴思考
▲图为白眉村村委会
在村委会组织的座谈会上,团队成员们根据来前准备的访谈提纲对村两委成员进行了访谈,详细了解了白眉村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情况、侨胞闲置资源活化利用情况、媒体宣传矩阵建设情况等内容,同时双方结合现场走访情况就白眉村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此次调研活动,既为团队成员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后续校地协作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村干部座谈交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仲坤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