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党员素质发展中心实践团“青春访桑榆,走进银发生活,助力银发经济”寒假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2-12 21: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赵宸一 孙昕 吴欣悦   阅读 7.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2月12日讯(通讯员 孙昕 吴欣悦)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党员素质发展中心联合老龄化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组织开展了“青春访桑榆,走进银发生活,助力银发经济”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敬老爱老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道德内涵。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8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9.8%。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激发"银发经济"的市场潜力,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成为调研团本次聚焦的调研问题

本次调研活动围绕银发经济展开,通过调研问卷、开展访谈等多样化形式,力求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下老年人群的实际状况。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老龄化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协助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包括“老年人老龄观与消费观调查问卷”和“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调查问卷”,并制定了访谈提纲,确保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消费观念和需求期望。调研问卷聚焦于老年人的老龄观与消费观,调研对象覆盖多个省份,涵盖不同户籍类型,以确保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同时,问题的回答选项设置了多种程度,包括“是否知晓”“未来是否需要”以及“是否有”等,以确保能够精准捕捉老年人在不同维度上的真实想法与需求,使调研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访谈环节则主要针对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展开,调查了包括助餐、助洁、助浴等服务在内的多种服务的现状与需求。

活动前期,活动负责人通过官方平台发布志愿者招募通知,积极动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党员与青年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辐射人数上百人,开展“有组织、有深度、有温度”的社会实践。经过线上报名,一支具备责任心和良好沟通能力的志愿者队伍组建完成。

在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之前,研究中心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场线上培训会议,对参与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此次培训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涵盖了活动的背景、意义、目标等多个方面。通过这次全面培训,志愿者们对活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动期间,志愿者们分别开展了老年人老龄观与消费观调查问卷与访谈,以及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调研。在团圆饭上,在电视机前,在社区门口,志愿者们走近老人,认真倾听老人的真实诉求,深入了解家中老人和社区老人的生活状态、消费观念及需求期望。对于一些行动不便或视力不佳的老年人,成员们还提供了读题和协助填写的服务。

图为调查团成员协助老人填写问卷 通讯员 叶伟涛供图

在社区老年大学中,实践团队成员戴鹏飞与一位六十五岁的李奶奶促膝长谈。李奶奶退休后喜欢书法,每天坚持练习,她认为学习新事物能充实生活。戴鹏飞问及其消费习惯时,李奶奶表示每月养老金三千元,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和医疗开销,偶尔会买些书法用品,对价格较敏感,注重性价比。

在自己家中,实践团队成员罗涵缤深入访谈了家里的四位长辈,发现长辈们都秉持"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用于个人的日常消费很少,但都尽自己所能帮助子女的生活。同时,罗涵缤发现长辈们智能设备使用障碍严重,数字化生存困境凸显,她认为“老龄化社会需要代际智慧交融,作为青年,我们要力所能及的去帮助长辈们,例如教他们智能设备的使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希望青年们都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关爱长辈的行动中来。”

图为调查团成员访谈老人 通讯员 罗涵缤供图 

这些看似平常的访谈,成为了连接青年与老年群体的重要桥梁,通过这些深入的交流,成员们不仅收集到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增进了与老年人之间的感情,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期望,让志愿者们对老龄化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将调研成果汇总,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本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走进老人、服务老人的机会,还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各界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此次社会实践项目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将在未来的寒暑假持续推进,并不断优化和完善调研成果,持续为银发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让我们携手共进,用青春的热情和力量书写新时代的敬老爱老篇章,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老龄友好型社会贡献青春力量!(作者:孙昕 吴欣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宸一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