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7日讯(通讯员 卢艳玲)南宁生榨粉是一种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的壮乡美食,在广西这个“米粉圣地”中占据重要席位,其制作工艺也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深入了解和探析南宁生榨粉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和传承路径,2024年7月4日至6日,广西师范大学“生榨奇缘”调研团队来到南宁老水街和蒲庙镇两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践调研。
提到广西南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南宁老友粉,而对于南宁生榨粉却了解甚少,甚至还存在着将生榨粉与老友粉划等号的错误认知。可见,南宁生榨粉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重申南宁生榨粉自我定位的确定性和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显得越发重要。
7月5日上午,调研团队成员来到了老水街古源香天天生榨米粉总店,该店为南宁生榨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黄天玲女士经营的店铺。刚走到街口,一股“酸嗖”味扑鼻而来,越走近味道越浓郁,仿佛全身的细胞被这‘酸’所唤醒。“从小吃到大,小时候妈妈带我来吃,现在到外地读书,放暑假了特地过来吃的!”“吃了几十年啰!味道一直没有变!”在满满的烟火气中,团队成员与正在吃粉的食客进一步交谈,食客们也热情地讲述着与生榨米粉的“缘分”故事。
天天生榨米粉的店员黄阿姨说,“我们的店都开了好多年啰!师傅都是经验丰富的手艺人,选材上乘,配比得当,做工精细,保证让大家吃得开心,吃得放心嘞!”在黄阿姨的邀请下,团队成员现场观看了师傅榨粉的过程。师傅把已经发酵好的面团放入专用的榨粉机中,用手臂按压榨粉机的手柄,榨粉机的出粉口便“冒”出细细长长的粉条,自由地滑入沸腾着的米汤中;在升腾的水蒸气中,师傅不停的用筷子搅动,使得米粉受热均匀,当米粉颜色从乳白色变成半透明的胶色时,捞出加以碎肉、豆腐、紫苏花生等配料,再淋上柠檬酱或酸辣椒,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生榨米粉便可享用。整个榨粉的过程,是匠心与修行的相遇,更是力量与经验的融合。
团队成员还了解到,在传承人黄天玲的带领下,古源香老水街天天生榨米粉已经成为连锁品牌,在南宁多地开有分店,服务范围广泛;且该品牌初具产业化雏形,建立了一座现代化大型餐饮中央厨房,拥有专业化工厂进行每日的生产,为各地分店统一制作和配送发酵好的粉团,保障生榨粉团的优品高质。此外,在谈到生榨米粉的传承与创新时,店员李阿姨说“考虑到很多食客对发酵后产生的酸馊味的接受程度不同,我们在粉团的发酵时间上有所把控,减去了过分浓厚的酸馊味,也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且,食客可自由选择原汁原味的米汤或是熬制的筒骨汤作为汤汁,两者会使生榨米粉的口感有所不同。”可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南宁生榨粉的“保鲜剂”,也是其不断进阶和破圈的关键。
悠悠华夏,秩秩薪火。壮族先民以稻作维系生存,依稻田而居,靠稻米而活,唯稻收而乐,用稻米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美食,哺育着一代代壮乡子民。如果说“民以食为天”,那稻米就是壮族人的天,而生榨米粉就是独具特色的一抹色彩。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经过浸泡、研磨、压干、揉搓、舂粉、榨粉六道工序,完成了它的使命,一碗热气腾腾的生榨米粉由此诞生。其中,生榨米粉这种独特的微酸是米粉本身的味道,是大自然的味道。在米粉的发酵过程中,发酵时间、力道把控等方面都需要几十年的经验才能让米粉的韧劲和口感得到最好的体现,是时间和经验的沉淀。
自带“酸馊味”的生榨米粉,堪称米粉界的“老北京豆汁”,而只有爱吃的人说“生榨粉越嗖越正宗”。这一趟调研旅程,团队成员是被生榨粉所“圈粉”的食客,也是生榨粉制作技艺的“解密者”,在悠久的饮食文化中沉浸式感受到了传统非遗技艺的无限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智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