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陈蓥)“行于阡陌,躬身实践”,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全方位帮扶与关爱,广东医科大学阡陌志愿服务队于2024年暑期来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第三小学,进行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阡陌志愿服务队聚焦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现状,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围绕学科知识、美育素养、思想品德等方面,开设了医学知识,国学素养、体育技能、美术手工、化学实验等特色课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凸显出广东医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青春风采,为助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同心合力克难关,团结合作创青春
2024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阡陌志愿服务队抵达安徽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十余名同学因共同热爱和目标而相聚,形成这支富有凝聚力的团体,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走入乡村、走上讲台,走向社会之深处、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走在“阡陌”间擦亮青春。
在奔赴支教的路上,意外与惊喜并存。队伍突遇列车停运,原本十几个小时的车程由于特殊原因而被大大拉长,队员们凌晨5点从东莞出发,经历了24小时的火车硬卧,跨越千里才最终抵达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第三小学。原本的教学进度也被打乱,队员们紧急制定全新的教学方案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故事的开始就使人难以忘怀。
下乡工作中有着繁多而细琐的事务,队伍在实践推进过程中还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在队员们的团结合作下,三下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阡陌志愿服务队队长邓婉红坦言:“本次活动可以概括为三个”1“和两个”2“,一次义教,一次义诊,一次研学,两份调研,撒播希望种子,助力乡村振兴,以阡陌之炬尽绵薄之力,点燃青春之光。”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各方的支持,无论是校方的积极配合和帮助,还是指导老师全程跟进、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都在为实践开展保驾护航,一点点使得这个活动顺利完成,取得荣誉,完美谢幕。
图为志愿者们与小朋友们合照。通讯员 陈蓥摄
聚焦为党育人 小我融入大我
相比团队的日常琐事,对队员来说,如何为孩子们上好一堂课才是最艰巨的任务。为了给孩子们带去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队员们早早在下乡前便备好教具和教案。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队伍还开办了兴趣课程。从绘画到舞蹈,从羽毛球篮球训练到合唱艺术,在学校的支持和队员们的努力下,兴趣课程办得如火如荼。开学第一天,每一堂课都获得了小朋友们的好评。
这里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精神世界较为细腻敏感。课堂外,队员相信“陪伴自有万钧之力”,悉心关注孩子们的心灵成长,一定能使他们心中幼小的梦想种子生根发芽。教室外有队员和孩子谈心的画面;阳光下有师生一起打球的身影……他们是为孩子们的传道授业的老师,也是亲切的大哥哥或大姐姐,助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图为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通讯员 马育璇摄
“3+2”播撒温暖 广东医学子展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人要自找苦吃。”肯吃苦、能吃苦,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茁壮成长的必经之路。广东医科大学阡陌志愿服务队坚持“肯吃苦,能吃苦”的精气神,扎根基层,深入开展调研与研学工作。在短短14天的下乡时间中,队伍先后完成了一次义教,一次义诊,一次研学,两份调研的“3+2”实践活动,调查问卷达百余份,服务学生数百人。
图为小朋友绽放笑容。通讯员 陈蓥摄
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光彩夺目的成就后,离不开队员们的汗水。他们步履协调一致,分工明确,落实规划,向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团队通过丰富详实的宣传报道,严谨认真的实践态度,用心有效的教学成果,展现着广东医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志愿者们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不应该只是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我们应该扎根基层沃土,挥洒青春汗水,在观察中反思,在实践中学习。"面对记者的采访,阡陌志愿服务队队员陈蓥笑着说:“希望为这里的孩子带去爱和知识,用青春点亮教育之光。”关注乡村教育的未来正是队伍的初心所在。
行于阡陌,躬身实践。广东医科大学阡陌志愿服务队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淬炼青春。他们将广东医学子的责任担当书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在实践中,每一个坚定的脚印,每一个天真无邪的笑容,每一滴成长中的汗水,都让他们更加坚信,阡陌之行,行稳致远。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更值得回忆。在最能吃苦的年纪不忘“自找苦吃”,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锤炼担当作为的过硬本领,广大青年定能舒展青春最美的模样,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这个夏天,这群青年不负殷切期待把光和热洒满大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育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