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风古韵长,非遗耀华光

发布时间:2024-08-07 20: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秦子琛   阅读 1.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秦子琛)8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学生助理团“传承华夏,非遗留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来到绵阳博物馆,参观馆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探寻羌年、雾山石刻、羌族水磨漆艺、白马跳曹盖和炳林毛笔五大非遗项目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绵阳博物馆,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富乐山西麓、富乐堂北侧、芙蓉溪东岸,是一座璀璨的文化宝库,深度展现绵阳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馆内珍藏丰富,非遗陈列区尤为耀眼,通过实物、微缩景观、雕塑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工艺的出神入化,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

图为绵阳博物馆内的“羌年”文化展区。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胡欣怡 摄

实践队员首先参观了解了羌年文化。一目了然的文字配合栩栩如生的塑像,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年一度的羌年庆典现场。农历十月初一,羌山欢歌,羌水潺潺,羌族儿女以最为隆重的仪式,共庆羌年,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羌族儿女身着色彩斑斓、绣工精美的民族服饰,他们或手持羊角、或肩披羊皮,以虔诚之心进行祭天神、祭牛神等传统仪式,祈求神灵庇佑,保佑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随着祭祀仪式的完成,整个村寨瞬间被欢乐的气氛所包围,沙朗舞的热情奔放、咂酒的醇厚甘冽,无一不彰显着羌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羌年的庆祝,不仅仅是对丰收的庆祝,更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感恩,是羌族人民精神世界的集中展现。

图为绵阳博物馆内的“雾山石刻”展品。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胡欣怡 摄

接着,实践队员参观了“雾山石刻”展区。作为四川三大石刻艺术瑰宝之一,雾山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无数文化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的目光。这些作品大多分布于江油市武都镇和中坝镇,所用石材色黑如墨,质地细腻温润。石刻内容或细腻刻画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或大气描绘人物山水,意境深远。每一刀一划,都凝聚着雕刻师们的心血与智慧,展现了他们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雾山石刻的制作工艺之复杂,更是让实践队员们叹为观止。从采石到成品,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的精雕细琢,包括开型、出坯、绘样、雕刻、镶嵌、题诗、落款、收细、打磨、抛光等,每一环节都充满了匠人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无限热爱。这种对细节的严格把控和对完美的不断追求,让雾山石刻成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雾山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艺术的传承者。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文化的力量。

图为绵阳博物馆内的“羌族水磨漆器”展区。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胡欣怡 摄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羌族水磨漆器”展区。羌族水磨漆器,作为羌族文化中的瑰宝,其制作过程凝聚了无数匠人的智慧与汗水。从最初的打坯塑形,到精细的褙布上灰,再到繁复的水磨、上漆、绘制与抛光,整个过程竟有近八十道工序之多,每一步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承载着匠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展柜中,一件件精美的漆器作品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有着实用的功能的器具,更是羌族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那温润细腻的触感、光泽如镜的表面,无不透露出匠人们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图为绵阳博物馆内的“白马跳曹盖”展区。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胡欣怡 摄

  然后,实践队员参观了“白马跳曹盖”展区。白马跳曹盖,作为非一项非遗传统舞蹈,其魅力在伯格“神山”的神话背景中愈发熠熠生辉。在博物馆的多媒体展示区,实践队员目睹了白马藏民如何以激昂鼓韵为引,奔放舞姿为墨,神秘面具为笔,勾勒出一幅幅驱邪祈福的古老图腾。跳曹盖之仪,庄重而繁复,自杀鸡祭祖始,至逐户驱鬼终,每一步皆蕴含白马藏族人的虔诚之心与敬畏之情。舞阵以奇数为列,逆时针旋转间,巫师“白该”与面具下的“曹盖”共舞,不仅彰显了族群深邃的智慧与不竭的创造力,更传达了对自然法则的尊崇与对生命之美的热烈歌颂。此番体验,让实践队员的心灵深受触动,对白马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为深刻而崇高的敬意。

最后,“炳林毛笔”展区吸引了实践队员的目光。炳林毛笔,选材之严苛、工艺之精妙,荟萃羊毫之柔、狼毫之劲等天然精华,每一支皆是“尖、齐、圆、健”的艺术结晶。队员轻握其杆,笔触间仿佛行云流水,悠然自得;触感温润,犹若玉润珠圆,爱不释手。作为四川省省级非遗瑰宝,炳林毛笔屡获殊荣,代表绵阳闪耀国内外舞台,不仅彰显匠人之心,更承载对传统文化的崇高敬意与不懈传承。它,不仅是书写的雅器,更是文化的瑰宝,心灵的寄托,令人沉醉于那份古韵悠长之中。

在此次探访中,实践队员深刻体悟非遗文化传承的困境。面对现代洪流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部分非遗瑰宝渐成绝响,令人扼腕叹息。这些非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连接古今、传承智慧的桥梁。实践队员深感责任重大,誓言将持续关注非遗,以实际行动助力其保护与传承。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珍爱这些文化遗产,携手在新时代为非遗文化续写辉煌篇章,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薪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