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张思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历史记忆与生动展现民族精神的媒介,是人类文明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它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了鲜明的文化印记。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2024年8月4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学生助理团“传承华夏,非遗留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踏上探寻非遗传承足迹的旅程,走进徐州马庄香包文化大院,感受非遗文化的千年韵香。
图为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建筑。屈祖名 供图
实践队员们首先参观了马庄香包文化大院。一进门,实践队员们就看到奶奶和阿姨们正在缝制香包,香包样式精美、香气醇厚。徐州香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最早是为祛瘟辟邪而设计的一种佩戴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香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装饰、配件和文化象征。《礼记》和《离骚》等古代文献中均有关于香包的记载,如《离骚》中的“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便描绘了古人佩戴香包的情景。在现代,马庄香包在徐州地区传承发扬,并拓展为一项地方特色工艺。 图为香包里加的部分原料。屈祖名 供图 在展区中,实践队员们有幸目睹了一张意义非凡的照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秀英女士与习近平主席的合影。据负责人介绍,这张照片记录的是2017年12月12日的一个温暖瞬间。当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庄村进行视察。在探访香包工作室的过程中,总书记不仅耐心观看了村民们制作的各式香包,还与王秀英老人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通过这番对话,总书记深入了解了马庄香包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意义,随后,他更是以实际行动表示支持,亲自选购了一款名为“真棒”的香包,并笑言要为其“捧捧场”。这一温馨场景被镜头捕捉,定格为了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走到了一处贴有“直播基地”字样的场所。负责人阐述道,马庄香包不光重视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并且结合现代风尚进行创新,努力跟上时代脚步,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个直播间的设立,正是马庄香包紧抓互联网机遇、勇立潮头的生动体现。平时,他们会在各大平台直播,线上介绍、宣传马庄香包。不光如此,他们还联合周边高校美术学院开展大学生香包创新设计大赛,将年轻人的创新理念注入香包设计之中,为古老技艺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制作师傅们也会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创新香包的中药配方,研发具有安神助眠、预防流感等功能的特色产品。马庄香包通过线上互联网销售平台、线下香包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让这份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马庄香包的直播基地。屈祖名 供图 马庄香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兼具实用和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寄托了人们祈求祥瑞、祛瘟辟邪、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实践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得以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香包仍然是人际交往、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和纽带。图为奶奶阿姨们缝制香包。屈祖名供图 马庄香包,这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环的瑰宝,其制作工艺独树一帜,尽显非凡。据奶奶们介绍,制包人根据祖传秘方,选取数十种散发自然芳香且具有养气调神、避邪功用的中药材,如白芷、佩兰、丁香、菖蒲、柴胡、薄荷等,以及若干保密成分,经过特殊加工后成为香包的主要原料,使香包散发出馥郁且独特的芬芳。初闻时便给人一种提神醒脑的感觉,细嗅之下,那丝丝缕缕的草药香沁人心脾,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从外观来看,马庄香包运用的图案种类繁多,既有民俗寓意的祝福吉祥图语,也有生动的花草纹案,且香包多采用明亮的颜色,色彩对比鲜明,有华丽之美。更为精妙的是,马庄香包的缝制过程运用了多达十余种古老而精湛的针法,每一种针法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使得香包在结构上既牢固耐用,又在细节处透露出无与伦比的精致与匠心。这种将实用性与美学设计完美融合的特质,正是马庄香包深受人们喜爱与推崇的重要原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薪蓉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