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实践队探寻盐碱地治理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4-08-02 15: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潘禹帆   阅读 3.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潘禹帆 魏浩强 王笑天)2024年盛夏之际,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炭培绿野-工程学子智汇新农村实践队踏上了前往山东省济南市、东营市等盐碱地改良示范区的征途,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团队成员不仅亲身感悟了盐碱地治理的艰辛与不易,更通过实地考察、技术学习、村民访谈等形式,深刻理解了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修复及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为自身成长成才注入了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

黄河吟梦,启航盐碱治理程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九曲黄河不仅雄浑壮丽,还是造福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更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在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工程学院炭培绿野-工程学子智汇新农村实践队依托资源与环境专业背景,面向国家滨海盐碱地治理重大问题,于2024年7月17日-19日前往山东省济南市和东营市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在盐碱地治理的战场上留下海大人的足迹,为国家的耕地保护与生态恢复贡献澎湃汹涌的海大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潘禹帆 供图

科技织锦,能源所里悟新篇

7月17日,团队走进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在这里,他们见到了研究所司洪宇研究员,并与司老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交流结束后,司老师指导实践队员学习操作实验仪器设备,在此过程中,实践队员亲眼见证了水热反应釜高效转化能源的过程,以及热解管式炉对反应过程的精准控制。司老师的耐心讲解及其对母校百年历史的深情回顾,不仅让团队成员对能源科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的热情与决心。这些前沿科技的展示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团队后续的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图为实践队与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司洪宇研究员交流。潘禹帆 供图

盐田论道,土地集团献良策

7月18日,在山东土地发展集团的座谈会上,实践团队与专家们就黄河三角洲耕地盐渍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专家们为团队成员描绘了一幅盐碱地治理的紧迫图景。他们指出,盐碱地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快盐碱地治理步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这次座谈不仅使团队成员更直观地认识到盐碱地治理的紧迫性和复杂性,还激发了他们为盐碱地治理工作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

大棚春色,改良技术显神通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来到实验大棚,深入了解土壤改良的具体举措。这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在研究人员的精心改良和培育下,如今已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他们亲眼见证了改良技术的神奇效果:土壤盐分得到有效降低,作物生长茁壮。这些成功的案例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盐碱地治理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图为实践队在土壤改良实验大棚内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潘禹帆 供图

广饶金穗,治理成效话丰年

从“遍地白茫茫”到“遍地金灿灿”,7月19日,东营广饶的盐碱地改良与治理实验室是实践团队此次行程的高潮。在这里,他们不仅参观了最新的改良技术和设备,还亲自走访了万亩试验田。站在试验田边,望着曾经盐碱遍布,如今却丰收在望的土地,团队成员无不感慨万千。他们与村民亲切交流,听取了村民们关于盐碱地治理的切身感受和期望。这些真实的声音让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为盐碱地治理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念。

海韵悠长,担当未来续华章

回望此次社会实践之旅,从科技前沿的探秘到绿色企业的启示,从耕地现状的剖析到改良技术的实践,再到广饶基地的实地见证,实践团队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更将海大人的责任与担当深深烙印在了这片盐碱地上。他们深知,盐碱地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努力与投入。但他们更加坚信,只要海大人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盐碱,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展望未来,海大人将继续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探索盐碱地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守护国家耕地红线、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海大力量。

图为实践队在试验大棚前合影。潘禹帆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禹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