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邱依琳)2024年7月17日下午,朝华夕塑团队走进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爱知里敬老院,以“传承非遗,关爱老人”为宗旨,分为“朝华夕塑”、“沿塑说旅”、“与泥随行”三个实践队开展了一场以泥塑教学和陪伴老人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1 团队在爱知里敬老院门口合影
初入爱知里敬老院,老人们与队员们之间还略显生疏。因此,为了拉近与老人间的距离,队员卢敏琪精心准备了几首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红歌,演唱给老人们听。其他队员围坐在老人身边,齐声哼唱着红歌,打着节拍。旋律悠扬,歌声回荡,老人脸上洋溢出笑容,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一支支红歌传递了大家的热情与敬意,也温暖了队员们与老人之间的心。
接着,团队成员通过 PPT 宣讲的方式,向老人们介绍了泥塑的各种知识。泥塑是一种以泥土为原料,通过手捏或使用简单工具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可观可触的艺术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泥塑作品通常技艺精湛,寓意深远,具有生活化和民族性的特点。泥塑制作技巧要点通常包括,精心与泥,揉捏泥土至细腻,塑形时先粗后细、刻画细节。老人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本次活动朝华夕塑团队采用面塑泥为原料,向活动室里的老人们示范如何制作一只圆润可爱的小熊猫。在手工制作环节,队员们耐心地指导老人们动手操作。队员们轻轻握住老人们的手,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将超轻土揉搓成各种形状。有的老人手法略显生疏,但队员们始终鼓励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支持。老人们也渐渐放松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泥塑创作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塑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有可爱的小动物、精美的花朵等。看着自己的作品,老人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
在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与老人们亲切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其中,桂兴华老先生也参与到了本次的活动中。桂兴华老师是一位作家、诗人,曾著有众多长诗集,如今已届古稀之年。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去安徽插队务农的故事,又与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年轻人能关注到老人,还能带来这么有趣的活动,真的很开心。”队员们也被老人们的乐观和热情所感染,纷纷表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为老人们带来欢乐。
图2 团队成员与桂兴华老先生共同参与泥塑制作
此次活动不仅让老人们体验到了泥塑的乐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对于朝华夕塑团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通过与老人们的互动,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关爱老人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决心。
图3 桂兴华老师予朝华夕塑团队赠言
据了解,该养老院平常爷爷奶奶们的日常活动主要包括上午下棋、跳舞,下午享用下午茶等。而像泥塑这样的手工活动之前开展较少,此次活动是在朝华夕塑团队的组织下进行的。此外,养老院一般会带着爷爷奶奶们在庭院里散步,但出去外面或去其他养老机构的情况非常少。对于大学生团体来举办活动,养老院表示非常欢迎,表示这样的活动能让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一份欢乐。同时,老人们通常会出现健忘等症状,养老院则采用了六大疗法进行定期的帮助恢复,比如芳香疗法、手工疗法等;此次泥塑手工活动就是手工疗法的一种,通过注意力的集中来锻炼人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团队成员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泥塑文化,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能够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图4 团队成员与老人们相处得其乐融融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泥塑文化的一次传承和推广,更是对老年群体的一份关爱和尊重。这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让传统文化散发出新的活力与色彩。这也为队员们后续的工作带来启发,为了更好将养老元素与泥塑文化相融合,定期在敬老院举行泥塑展览很值得一试。队员们可以收集老人的泥塑作品,在展出与观赏的过程中为老人提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空间,鼓励更多老人参与到泥塑制作和文化传承中,以此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在未来的日子里,朝华夕塑团队将继续努力,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关爱老年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琪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