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方晨)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以青年之智赋能乡村振兴。
贵州大学农学院农资系青年博士教师翟夏斐、吴婷、陈桃、方晨和何季,按照相关2024年“三下乡”社会实践安排部署,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从7月中旬开始,带领5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队,奔赴贵州施秉县望城村、研学实践基地、“花漾河畔”施秉台湾农旅生态园、贵州京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政策宣讲、教育服务、产业服务、科技服务、实地调研等形式,深入乡村、了解国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青年大学生的课堂知识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为有效提高“三下乡”活动成效,团队在出发前就制定了详细的活动目标、方案计划和安全纪律,邀请学校新引进的国家领军人才杨三维研究员进行技术指导,新入职的芦艳珍老师参加产业调研活动。5支团队有分工、有协作,有侧重、有共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服务和实践中实现合作共赢。
图为“三下乡”成员在望城村的合影。通讯员 宋俊琨 摄
青春期教育不当,可能对孩子成长造成很大危害。乡村留守儿童沉迷智能手机、网络视频和游戏,催生了乡村“新问题少年”。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在社会活动中找到快乐,团队出发前就进行了几轮的会议研讨,确定了绘画活动主选方案和备用计划。“彩笔画颜色丰富,可以充分展现色彩之美,树叶画则可以带着小朋友亲近自然,利用不同树叶的颜色、形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活动总策划农资系研究生詹木清介绍道。
22日,在施秉县望城村,开展了“关爱儿童之创意绘画”活动,用彩笔画、贴树叶画、做手工、种绿植、讲故事等形式,和孩子们在田间一起研学、一起游戏,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同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和孩子们共同近距离观察了各种叶片的形态,通过触摸、嗅闻和亲身体验,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生命力与韧性,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通过各种互动,更深入地认识植物世界,体会科技的力量,环保的重要性。
图为队员与小朋友正在聚力创作。通讯员 宋俊琨 摄
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非常专心,而且很有创新。一个小朋友一口气画了三幅,每次画完都要拿过来让队员们点评。农资系研究生汪玉梅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天真烂漫,可爱无邪,看着他们的纯真笑脸,忘我创作,我们觉得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大家全然没有了活动的劳累”。
图为小朋友查看创意绘画活动的海报。通讯员 杨烨 摄
绘画活动结束时,由实践队员和指导老师共同评选出“最佳绘画奖”、“最多成果奖”及“最具创意奖”,并给孩子们颁发了奖品——绘画笔一盒。“我们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养成观察大自然的习惯,随时随地记录自然的美丽,描绘他们心中的美好。”农资系研究生马宁娇说。
图为队员与小朋友在作品前领奖的合影。通讯员 曾庚 摄
在当日的小组总结会上,杨三维老师讲,“三下乡”实践活动是认识乡村的窗口、拓展专业的路径、服务乡村的桥梁、锻炼意志的方式,实践队员要在乡村的社会大课堂中品三农、受教育、长知识、练本领、作贡献。
方晨老师讲,整个三下乡任务重,事情繁琐,办好每个活动都需要成员凝心聚力,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他们逐渐成长感到非常欣慰。同时,希望队员们能在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坚定扎根农业,服务农村的理想信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钰馨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