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王萧雅)为了响应国家“三下乡”的号召,助力乡村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更多学子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锻炼自己,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的“集爱科教行,共赴千方约”支教团队,近日前往六安叶集区石龙河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
实地调研走访,筑牢安全防线
7月14日下午,经历了六个小时的车程,支教团队顺利抵达目的地。孙岗乡的相关领导对团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详细介绍了石龙河村的实际情况。经过短暂休息后,支教团成员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筹备工作。
夏季是燃气安全事故的高发季节,为了提高村民们的用气安全意识,7月15日,团队成员走访了石龙河村村民,协助当地工作人员对村民住房进行煤气排查。通过实地调研,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村民在燃气使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燃气管道老化、使用不当等。他们结合专业知识,向村民们科普了煤气安全知识,如定期检查燃气管道、正确使用燃气设备等。
“以前我们对燃气安全知识了解得不多,有时候用气也比较随意。现在听了他们的讲解,我们知道了很多以前忽视的安全隐患,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燃气设备。”一位村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图为实践队员与独居老人交谈,并科普安全知识。 大学生云报 张俊 摄
实践期间,六安市连续受暴雨、强降雨天气影响,防汛形势严峻复杂。对此,实践团主动担当作为,对小朋友们进行安全知识科普。他们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结合石龙河村独特的地理环境,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了防溺水、防雷雨等安全知识宣讲活动,帮助学生和家长提高安全意识,筑牢乡村汛期安全防线。
“以前孩子们放暑假,我们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生怕他们出去玩水、乱跑,出个什么意外。现在好了,支教团队来了,不光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还教他们好多安全知识。孩子们学得认真,我们也跟着学了不少。真的,我们心里头特别感激他们,感觉像是多了一层保护伞。”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满脸感激地说道。
传承红色文化,播种爱国基因
叶集,是一片人杰地灵的红色宝地。1927年中共霍邱特别支部即建立在这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叶集地区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抗击日军侵略、支援渡江战役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传承并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将叶集人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成为此次支教团的重要课题。
7月16日,团队前往了叶集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叶集的红色历史。叶集红色教育基地展馆的布局分为古邑商埠、觉醒年代、未名四杰、红色热土、英烈长存、将军风采、老区巨变、继往开来8个部分。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团队成员仿佛回到了那个红旗飘飘的革命年代,百年叶集的沧桑巨变,叶集人民对党和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让支教团成员无不感到震撼。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就是革命烈士杜立成的英勇事迹,他年仅26岁就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只给父母亲人留下了一封满载着浓浓亲情和满满歉意的家书。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所以我们更需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为国家富强继续努力。”支教队员吴冰冰同学这样说道。
图为实践队员全体向英雄先烈鞠躬致敬。 大学生云报 张俊 摄
从7月17日开始,支教团于叶集区石龙河村开启了为期两周的支教课程。支教团成员精心筹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涵盖物理实验、美术、象棋、体育等多元化课程。在物理实验课上,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感受科学魅力;美术课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五彩画笔勾勒出心中的美好家园。这些课程的开展,丰富了乡村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为他们架起了一座连接外面世界的桥梁。
图为美术课上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大学生云报 张俊 摄
同时,支教团以红色文化为主题,通过生动易懂的方式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教唱红色歌曲,介绍经典红色文学作品。课堂上,孩子们全神贯注,随着实践队员的生动讲述,红色文化的种子开始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爱国爱党要从小抓起,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培养他们敢于挑战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参与这次红色文化教学的陈伟健老师说。
图为陈伟健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合唱红色歌曲。 大学生云报 张俊 摄
此次“集爱科教行,共赴千方约”千方爱心学校暑期爱心支教活动,不仅为乡村的孩子们送去了知识与欢乐,也为支教团队成员们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社会实践机遇。团队成员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责任与使命,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与担当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实践,为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萧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