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专业实践团 | 共襄建造强国,解码时代精神

发布时间:2024-07-20 21: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沈可音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沈可音)为持续发挥实践育人重要作用,引导土木学子在强国建设中彰显担当,2024712日,长安大学赴四川汶川“聚力建造强国·解码时代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走出校园开展专业实践调研和时代精神学习。

本次实践活动围绕“两条基本线,八个调研方向,十二个学习点”开展,队员走进汶川地震震中遗址、都江堰水利工程、现代施工工地、工程减震科技公司、四川大学等地,探索专业实践融合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深入工程一线  一窥前沿技术

实践队前往中建五局三公司西北公司嘉和中心项目观摩学习,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生产经理李宗敏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安全文明规范和工程进度,其中包括项目在管理和技术上的难点和创新点。实践队进入施工现场,现场技术员介绍施工工序、工作要求、施工机械等方面的内容,让队员对现代施工技术设备和实际生产过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通过与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陈琼、招聘经理魏雅楠、2023届校友刘伟座谈交流,队员对行业特点、未来方向、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实习与深造有了深入了解。
图为实践队在施工现场参观学习

走访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陕西永安减震科技有限公司,实践队深入部分重点实验室,了解前沿工程技术与实验规范。建筑工程学院2023届校友高兴分享了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的经验,介绍不同学校在土木工程各研究方向的优势,鼓励队员坚定专业自信,助力学校和学院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图为实践队在四川大学交流学习

行走震后遗址  深入伟大工程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映秀镇是5·12特大地震的震中区域,在那次劫难中瞬时夷为平地。而得益于较高的建筑抗震等级,漩口中学遗址成为其中受灾最轻的地方。以历史为鉴,从痛苦与灾难中反思改进。指导老师白涛结合遗址中建筑物震后状态和纪念馆陈列实物,围绕结构破坏形式、抗震设计方法、工程减震技术、地震灾害成因等方面直观地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讲解,并进一步延伸到震时震后安全知识。队员们纷纷感叹,通过创新性融合理论与实践学习,专业课本上的建筑结构和构造都以实物的形式得到了具象化展示。

都江堰作为伟大古代土木工程,其独特的分水、溢洪和排沙原理至今闪耀着智慧之光。实践队结合学科知识,实地观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关键工程,体会其中巧夺天工的设计理念。千年后的今天,当地以水为媒,探索出传承与创新、利用与保护的新发展之路,这也展现出土木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图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内参观学习


图为指导老师白涛讲解都江堰设计原理

回望历史国殇  厚植家国情怀

行走于震中遗址的废墟之上,断壁残垣中萌生的一簇簇绿色、灰色荫蔽下的一抹“中国红”,昭示着生命与希望——这里不止承载着国殇,更有家国情怀。导游向队员讲解抗震救灾的真实事件,解读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凸显现场实践教学的多重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纪念馆内史实影像,从共赴一线的众志成城到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坚定步伐,重现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历程,感受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队员们深入映秀镇农户家中,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探索“红色+”产旅融合新业态,体悟脱贫攻坚精神与改革创新精神,助力振兴发展。


图为队员于5·12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

躬身入局坚定理想  学思践悟时代精神

实践队深入都江堰考察调研,汲取创造智慧与工匠精神内核,队员从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中汲取文化自信,进一步领会了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在四川博物院民族文化展厅,于川蜀文化中浅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传承与转化中,探索高等教育与历史文化互融之道。


图为实践队于四川博物馆民族文化展厅内参观


团队深入陕西西安、四川汶川、成都等地,聚焦两条方向线,体悟“建造强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为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为我国超级工程贡献长大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可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