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唐越)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蕴藏着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其中,桑植花灯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舞蹈系同学于2024年7月5日前往湖南省张家界桑植县,深入了解学习桑植花灯舞蹈。
桑植花灯起源于湖南省桑植县,它是桑植各族人民喜闻乐演的的一种民歌舞艺术,形式短小精悍,动作活泼风趣,曲调优美流畅,组合套子丰富多变。花灯的表演形式,多为一小旦(女),一小丑(男)两人表演。这种形式一般有较简单的情节,如“四季花儿开”、“绣荷包”、“送郎”等。除了这种两人打的“对子花灯”以外,还有二小旦,一小丑的三人花灯。
7月9日至10日,团队成员前往桑植县文化馆学习。在文化馆尚艳丽馆长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跟随省级传承人满元恒老师市级传承人李晓香老师进行了为期两天对于桑植花灯的学习。满老师从最基础的捏扇方法、扇花,再到单个的圈子,最后到整个舞蹈的呈现都细致入微的教授给团队成员。
图1:满元恒老师为实践团成员激情教学,坚守传承第一线
图2:满元恒老师对团队成员进行指导
图3:花灯传承人满元恒老师和李晓香老师展示花灯舞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乡村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非遗舞蹈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传承方式的局限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离,许多非遗舞蹈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实践团成员们拜访并采访到省级传承人满元恒老师和市级传承人李晓香老师:您是从何种契机之下接触到桑植花灯这项非遗技艺的呢?如果要创新创作桑植花灯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十三岁跟着师傅开始学习到目前为止已经65年了,师傅要求很严格,最初学习桑植花灯时还是比较艰苦的,因为最初的桑植花灯是由两名男同志一起在桌子上打,一名扮作男角一名扮作女角,花灯动作极为丰富,又讲究套子圈子,包括“开山”“尖子”“捎马”“半边月”“一把弓”“三翻身”等因为这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体力还需要有扎实的功底。 桑植花灯创新创作不要千篇一律,要区别桑植花灯与其它地方花灯要突出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注意其原本的元素,立足当地花灯文化融合地方特色进行创作不能为了创新创作而忽略了桑植花灯它本身的特色。
图4:实践团成员采访两位传承人老师
实践团成员就对于桑植花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问题,非遗保护中心候碧云主任在专访中说到:“要坚守非遗保护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桑植花灯的魅力,更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传承为首要任务。
图5:团队成员对非遗保护中心候碧云主任采访
新时代青年在非遗传承创新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学习非遗知识了解非遗的历史、种类、技艺和价值,增强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其次利用好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广非遗文化。通过社交媒体、文化活动等方式宣传非遗,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价值和魅力 。结合现代科技和文化元素,创新非遗传承方式,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
队长:曹博熙
摄影:陈延甫
活动策划:李欢愉
编辑:唐越、赖微为
指导老师:彭子芹、马铭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