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赖玄均、李海翔、陈捷成、陆卓杭)为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广东科技学院的助农突击队在2024年暑期深入始兴县,通过调研红色古迹、开发科技小程序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突击队出发探索了沈所红围,探寻其中的革命历史与文化价值,突击队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地调研:探索红色历史与文化价值
7月18日,助农青年队前往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红围开展调研。红围是一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围楼,历经岁月的沧桑与战火的洗礼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曾迁移至此开展革命斗争,给这座围楼打上了红色印记,因而被人们取名为“红围”。
红围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助农青年队深入探索它的红色历史与文化价值,传承红色基因,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以推动地方文化繁荣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图为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标志碑 助农青年队 李玉蓉 摄
图为沈所红围正面照 助农青年队 李玉蓉 摄
红围的革命历史
红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当时,红围两边有台阶,通往墙边平台。平台是红围的基础,向上构建三至五层。一至三层住着当地百姓,四层和五层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所在地。省委书记张文彬及机关人员住四楼,电台设在五楼。机关人员化装成商人或知识分子出入红围,始兴党组织安排他们在附近学校任教,以掩护革命工作。
战争期间,广东省委在红围开展抗战宣传,建立了20多个秘密联络站。1940年12月,决定撤销广东省委,分设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粤北省委驻红围。1941年,省委电台迁入红围,发送电报100多次,保持党组织联系。1942年“粤北省委事件”后,电台停止工作,人员转移。1945年,日军焚烧红围,严重破坏。
青春力量:传承与发扬红色革命精神
助农青年队表示,他们将用青春力量继承与发扬红色革命精神,铭记历史,不断前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红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不屈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突击队成员在沈所红围参观调研的合照 助农青年队 李玉蓉 摄
图为突击队成员在沈所红围参观调研过程的照片 助农青年队 李玉蓉 摄结语
广东科技学院助农突击队的此次行动,不仅是对红色历史的追寻,更是对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他们通过实地调研、科技创新等方式,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助力始兴县的高质量发展。这种精神和行动,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实际的帮助,也为更多的青年树立了榜样。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始兴县的未来将更加美好,红色革命精神也将继续传承和发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玄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