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子“三下乡”实践纪实:急救知识入课堂,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24-07-17 13: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赖一杰 马育璇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中国,儿童因急救不及时而导致死亡是一直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意外伤害已成为1-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因,其中70%的患者在病发后的“黄金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救助而死在了医院外。这些数据表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对于减少儿童因急救不及时而导致的死亡至关重要。在偏远的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急救意识较为薄弱,儿童在遇到突发紧急状况时往往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儿童的急救意识和普及急救知识,2024年7月7日,广东医科大学阡陌志愿服务队在“助力乡村振兴,看见多彩未来"的号召下,由第二临床医学院宋敏老师带领队伍来到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第三小学,开展一系列急救知识课堂。在课上,阡陌志愿服务队的的队员通过视频、案例、图片等方式宣传急救的重要性。同时,还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分类讲解,给孩子们展示了急救方法(包扎、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的具体步骤,并且通过模拟事件,带领孩子们亲身实践,使得急救知识和技能深入脑海,让孩子们知道如何正确急救,更加懂得珍爱生命。

急救启蒙,从小做起

为了更好讲解急救课程内容,让急救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在理论讲解环节,实践团成员用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生动地介绍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手部包扎和头部包扎等基本急救知识,让孩子们知道使用正确急救方法的重要性。在图画中,实践团成员巧妙地融入了孩子们熟悉的角色和场景,如学校、家庭、公园等,使得急救知识不再是遥远的专业术语,而是变成了孩子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具体情境。例如,在讲解心肺复苏时,图画中的角色是一个在操场玩耍时不慎晕倒的同学,这样的设定让孩子们能够迅速理解在类似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急救措施。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模拟人偶进行安全评估。

为了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实践团成员还采用了动态图解和互动问答的方式。动态图解通过一步步的动画展示,让孩子们清晰地看到每个急救步骤的具体操作;互动问答则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通过回答问题来加深对急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急救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关爱生命、勇于施救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自信地应对紧急情况,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图为孩子们在观看实践团成员对模拟人偶进行开放气道。

动手实操,技能实践

在急救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实际操作同样不可或缺。考虑到偏远地区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习环境,实践团成员精心准备了模拟人偶和急救道具,以最为直观和参与感强的方式,手把手地教导孩子们进行心肺复苏和止血包扎等急救操作。在实操环节开始前,实践团成员首先向孩子们详细解释了每个急救步骤的目的和操作要点,确保他们在动手前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随后,实践团成员分组进行教学,每组都有一位成员负责指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个别关注和指导。

实操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断提醒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要保持冷静,按照学到的步骤进行操作,还强调了在救助他人时,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在这样的实操练习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基本的急救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实践中培养了自信和勇气,学会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冷静应对,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人。这种实操体验,无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急救、尊重生命的大门,也为他们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指导孩子们进行手护包扎。

图为孩子们完成手护包扎后展示。

此次活动,实践团以实际行动传递了"急救科普,从我做起"的理念,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儿童的健康教育,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将继续关注偏远地区的儿童健康教育,通过开展更多类似的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实践团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急救知识在偏远地区生根发芽,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育璇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