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刘圣美 李琛 武世祯 邓雅萱)人民调解根植于“息诉止讼”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纠纷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7月8日,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赴第二师31团普法宣讲社会实践团成员前往第二师31团司法所展开交流学习,采访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员刘江兰,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日常、面临的挑战以及背后的努力与坚持。
图1: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前的登记工作
调解一个案件通常从接案开始,经过详细了解案情、分别与双方当事人沟通、组织调解会议等步骤,直至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并结案。面对复杂或情绪化的纠纷,调解员们会运用包括倾听、同理心引导、情绪管理等各种策略和技巧,帮助双方冷静下来,进行有效沟通。
图2:人民调解员向团队成员介绍法官办公室
据采访的调解员介绍,司法所每年处理的调解案件数量大约在40件左右,调解团队由3名在编人员、1名专职调解员以及1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其中大学生志愿者并非每年常驻,而是由师局灵活安排。团队独特的组成方式为调解工作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视角。
图3:团队成员访谈人民调解员
谈及调解员的教育背景,这位调解员自豪地表示,司法所的3名在编人员均通过了司法考试,并获得了相应的证书,他们不仅熟悉法律法规,更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促进双方当事人的沟通与理解,这为他们在处理各类法律纠纷时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据了解,人民调解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离婚和劳务纠纷等类型。调解成功后,调解员会协助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一旦获得法院的裁定书,若当事人反悔,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从而保障了调解成果的落地。
在调解工作中,调解员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当事人法律意识的薄弱和证据保存意识的缺乏。这导致在调解过程中,经常出现证据不全或缺失的情况,给调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图 4:团队成员在司法所进行参观学习
同时,为了不断提升调解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司法局会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更新,还涵盖了调解技巧、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参加培训和复盘学习,调解员们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访谈不仅使团队成员对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还深刻感受到了人民调解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做出的辛勤付出与奉献。实践仍在继续,足迹永不停歇,接下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努力,传递青年声音,提供青年答案,担当青年责任。
文: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赴第二师31团普法宣讲社会实践团
图片: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赴第二师31团普法宣讲社会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雅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