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 超轻粘土艺术融合地方红色资源,推动红色基因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24-07-14 15: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唐湘玲 谢泉峰   阅读 8.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唐湘玲 谢泉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色基因,薪火传承”教育志愿服务团在宁乡市沙田乡五里堆中学面向百名学生开设了一门手工创意课——超轻粘土。宁乡市沙田乡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先后涌现出何叔衡、谢觉哉等革命人物。志愿者们将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与超轻粘土课程有机结合,激活红色文化,推动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

志愿者为学生上超轻粘土课程(姚苏玲 摄)

志愿者向学生们讲述何叔衡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红色历史故事,通过呈现相关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使之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年情景,在头脑中构想画面,心中何叔衡的形象逐渐“立”起来、“活”起来。一位五年级学生说道:“我之前不知道何叔衡,只去过何叔衡故居,老师讲了之后,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在实操环节,志愿者通过粘土技术教导,向学生们展示工具的基本用法,再交由同学们动手实操。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纷纷向同伴分享自己的小作品,“老师教我用工具后,我做得更快更好看了,而且我可以做自己心想的东西”。

低年级学生合作作品“红色基因·长在红旗下,活在春风里”(唐湘玲 摄)

低年级学生大多为视觉型思维,创作作品多为日常生活中可触可感之物。其中一项作品是五朵向日葵围绕国旗而生,周围用花草点缀。介绍作品时,学生介绍道:“向日葵代表阳光,我们生活在阳光下,国旗代表我们国家,我爱我的国家,就像何叔衡一样”。

高年级学生合作作品“红色故事·何叔衡与毛泽东彻夜长谈”(安璇 摄)

比起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更有能力进行创造性、抽象性的作品创作。学生们听完何叔衡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故事后,选择运用硬纸板做材料。当被问及为什么不用老师发的白色纸盘进行创作时,他们答道:“因为我们去过何叔衡故居,故居墙壁的颜色与硬纸板更贴近。”在小组成员一起为人物塑型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一个说“何叔衡比毛泽东大了17岁,可以加上胡子”,另一个说“毛泽东当时是游学,所以做成学生形象比较好”。为了体现“彻夜”的背景,学生们讨论了很久,最终决定除去繁杂,只用一只蜡烛来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作品逐渐成型。

高年级学生合作作品“红色故事·何叔衡与毛泽东彻夜长谈”(安璇 摄)

为避免场景太过简单而出现“别人看不懂”的情况,平面纸板上又立上了“一面墙”,“墙”上写着故事名称、历史背景、人物角色等关键词,“让墙替我们讲解作品”。在故事场景中纸板是墙,在现实生活中纸板同时发挥讲解员的作用,实现了展品为自己发声。

在志愿者绘声绘色的叙述中,学生们逐渐沉浸于当年的红色辉煌岁月;在动手操作时,学生体会到了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以“打破时空限制”的方式实现了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同学们纷纷感慨,这是第一次与红色文化“零距离”交融,并表示要担起保护并发展当地红色资源的责任,为红色基因活态传承注入新鲜生命力。

本次超轻粘土是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色基因,薪火传承”教育志愿服务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意手工课程之一。通过场景性的粘土捏造,学生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了粘土塑性的成就感,更在场景设计的环节深入地学习到红色史实,沉浸式地感受到了红色文化,实现了从客观知情当地红色文化到主观共情当地红色文化的转变。学生们也由此认识到红色资源为什么要保护、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在完成作品后,学生们积极与家人分享自己所知、所学、所做,带动红色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安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