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传承不朽的信仰,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重温红色文化,走进历史的长河,我们仿佛能听见那嘹亮的号角,看见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它告诉我们,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01宣讲简介
宣讲人:王舒萍
宣讲地点:松6-402
宣讲时间:2024年6月14日
宣讲主题:
《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重温红色岁月》
宣讲内容:
宣讲员王舒萍为大家讲述了我们学习延安精神的原因,深刻领悟到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02直击现场
宣讲员王舒萍从学习运动的原因,整风成效,延安学习运动与延安精神的内涵,延安精神的精髓四个方面深入探索,诠释了红色革命的时代意义,延安精神是黑暗中的那一束光,照亮了被黑暗笼罩着的旧时代;从这里进发出的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横扫整个华夏大地;通过这次讲解,观众认识到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延安精神源远流长。
03故事小剧场
宣讲员王舒萍还向观众分享了一个延安小故事——《“三用”大衣》。故事讲述了这件“三用”大衣不仅是周恩来个人的实用物品,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用”大衣
这件翻领、有腰带可系结的深褐色皮大衣静静地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它的主人是周恩来。这件制作精良的大衣,在革命战争年代,功能远远超出了简单的避寒与美观,被称为“三用”大衣,彰显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1940年,周恩来将这件皮大衣从苏联带回,在延安时期一直随身携带,时常穿着。1946年,周恩来就是穿着这件皮 大衣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在会上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确定了民主改革的总方向,见证了党的统一战线的胜利。1947年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途中,周恩来夏天把大衣来挡雨,晚上将大衣作被子来保暖,冬天再来御寒,“三用”大衣之名由此得来。
1949年“进京赶考”后,皮大衣结束了它陪伴主人走南闯北的任务,1964年8月5日,这件跟随周恩来24年的皮大衣终于完成使命,赠送给延安革命纪念馆,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周恩来这件“三用”大衣,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04观众互动
01
延安精神的具体时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13年)?(单选)
A.1949年-1978年
B.1935年-1948年
C.1931年-1945年
D.1966年-1967年
答:B
02
延安精神的精髓是()?(多选)
A.爱国奋斗
B.艰苦朴素
C.密切联系群众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ABCD
05景点分享
宣讲员王舒萍向观众介绍了延安文艺纪念馆,延安文艺纪念馆是陕西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地对彰显延安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提升延安文化旅游品牌,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的作用,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06合影留恋
回眸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重温红色岁月,延安精神不是起点、更不是终点,她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她从黄土高原的陕甘宁边区走来,却不仅仅属于延安,她早已随着革命的胜利走向全国,她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她从炮火硝烟中历练萌生,却不仅仅适用于革命战争年代,她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编辑|广东科技学院延安之魂传承志愿服务队
审核|广东科技学院延安之魂传承志愿服务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梦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