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奋斗当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风颂忠魂”实践团队前往甘肃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和江苏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开展了参观游学活动,了解西路军和新四军在中国革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学习并传承先烈们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甘肃高台,一座曾经历千年烽火的小城,成了西路军战士们英灵的栖身之所。
7月12日清晨,冒着绵绵细雨,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甘肃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初入纪念馆,沿着青石板步道拾级而上,便可看到西路军战士们的铜像和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纪念碑高约30米,碑身正面刻着原西路军第三十军政委、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背面则刻着西路军战士们在河西走廊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
1936年秋,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向西度过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河东敌情变化,计划终止执行。同年11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令过河部队称“西路军”,领导机关称“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由徐向前任总指挥。由此西路军成立组成并执行西进任务,向河西走廊挺进。
这段曾因为种种原因被尘封了50年的历史,被融进了高台西路军纪念馆的烈士纪念碑上,像一块已经结痂的伤疤,呈现在实践团队的面前。“我是甘肃人,对于西路军悲壮的历史也有所了解,今天来到纪念馆瞻仰,有一种心酸与自豪交集的感觉”实践团队队长伊国良如此说道。说完,他代表实践团队向纪念碑献上鲜花,寄托实践团队对西路军战士们的哀思与崇敬。
实践团队队长为烈士献花
经过“血战高台”的英雄群雕,实践团队来到了董振堂烈士纪念亭。微雨中的董振堂烈士纪念亭掩映在巍然挺立的青松间,似在传颂高台保卫战中烈士们顽强不屈的风骨。86年前的高台保卫战中,正是3000多名像董振堂这样的战士与2万多马步芳部匪军交战,纵使城门被攻破也坚持巷战到了最后一刻。正如徐向前元帅所言:“这支部队是我们从鄂豫皖带出来的,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回去干什么?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过来的,要死也死到一块嘛!”无数西路军用生命兑现了这个诺言。“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极端恶劣的环境,西路军注定要承受不可估量的牺牲。然而,越是这种绝境,越发彰显出他们“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钢铁信念。”参观过后,实践队员祝予晗在实践日记中这样写到,这也是整个实践团队对于西路军精神的共同理解。
董振堂烈士纪念亭
最后,实践团队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保存了西路军战士们的遗物和一些影像图片。黑白的照片,陈旧的物件,在实践团队队员的脑海中勾勒出了血染的历史。其中一个陈列着西路军自制的武器的展厅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实践团队也借机对一名前来的参观的中学生进行了采访,他说:“很难想像我们的西路军战士在用这么简陋的武器在和敌人对抗,即使是这么简陋的武器也没有改变他们解放西北大地的决心。”是啊,纵使西路军武器简陋,多面受敌,但他们的精神却始终没有为恶劣的环境而改变。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为了革命的大局,奉献了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西路军战士的心之所善,是整个华夏。
不同于甘肃的肃杀,江南水乡从不缺少杏花微雨。而实践团队探寻的那支部队,却与江南的性格不同,它便是铁军新四军。
如果说西路军是为了红色中国的信念燃烧的孤军,那么新四军就是为了反抗侵略,民族独立而纵横江淮的铁军。在实践团队来到溧阳水西村,走进那座极具江南建筑风格的新四军江南指挥所旧址之前,很难想像,这样美丽的水乡藏着一段有一段铁血的故事。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初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由陈毅作原词、新四军军部集体改词、何士德谱曲的《新四军军歌》。“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这支由江南八省游击队改编形成的军队,自诞生起就经历着极大的波折。介于新四军诞生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刚刚确立,国民政府的政令并没有那么畅通,双方的敌对状态也没有那么快消除。然而,这些阻碍并没有改变新四军战士一腔报国的热血,1938年2月到5月,新四军的集结过程在三个月内顺利完成,由当时在国民党内颇有威望的共产党人叶挺将军领导。1939年11月,江南指挥部宣告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统一领导苏南的部队。这些战士,曾经是战斗在江南八省各个地方的游击队,而最终,他们为守土护国的使命所驱动共同战斗,可见这支军队的赤子之心。
走进碑廊,便可看到屹立着的陈毅将军、张茜将军的全身铜像,塑像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一代伟人的勃勃英姿。塑像的后面,是"威震江南,功在民族"八个字,灼灼闪光。旁边的走廊上,一块块石碑,叙述着英雄们的丰功伟绩。
新四军纪念馆碑廊
随后,实践团队穿过碑廊来到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它原为溧阳水西村的李氏祠堂,整个祠堂三进四厢二十五间,里面回廊雕窗,斗拱画梁,是苏南唯一一所重修后恢复历史风貌的旧址。它的内部是许许多多还原新四军指战员办公、住宿情景的雕像。栩栩如生的雕像,让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仿佛回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艰难岁月。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接着实践团队成员走入陈列着与新四军有关展厅,和讲解员们一起,为前来参观的游人讲解新四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相忍为国的铁军战史。“当时江南地区的革命形式非常复杂。一方面,日军占领了江南的许多大城市,但并没有足够的兵力驻守,为新四军战斗在敌人心脏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地方武装和军阀和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手握重兵,如何避免与他们的摩擦,团结一致抗日是必然要解决的矛盾。新四军战士们正是在顽固派和日寇的夹缝中坚决抗战的。”实践团队的成员面壁而立,一板一眼地讲述着这段历史,引来不少游人的驻足。
“我是江苏泰州人,在抗战时期,泰州也是新四军们主要活动的战场,因而我对新四军的历史也比较了解,能在这次实践中向游客们介绍这段历史,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队员陆施润如是说。
团队成员合影
对于新四军江南指挥所旧址的参观,也让实践团队对于新四军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西路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与勇猛不同,新四军身上更凸显出了忍辱负重,初心不改的韧劲与顽强。他们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的每一个举措,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驱除日寇,守护中华。纵使经历了皖南事变,经历了日寇的扫荡,他们总是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战斗在敌人的心脏。而当代青年也应当传承这种深明大义,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初心不改,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艰苦奋斗,弘扬铁军精神,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清风不言,润物无声。无论是在高台,还是在溧阳,实践团队总能看到一批有一批的孩子们有组织的前来参观和祭扫。从河西到江南,烈士们的事迹如同一粒粒种子,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扎根。烈士们筑起的民族脊梁与傲立于世界之力的民族气节,以纪念馆为载体,如清风一般,虽不言语,却传颂至今。这或许便是这次实践的意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文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