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学子三下乡:有形的“器”,无形的“道”

发布时间:2023-08-26 17:06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普薇璇   阅读 72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从遥远的文明到昨天的世界,人们热衷历史文化文物,不只是好奇心驱使,更因为那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原乡,“小满”短片备受关注,恰恰说明人们对历史文化知识有更高的需求。但如何才能让纸堆中的晦涩文字,摆在透明玻璃后的文物展品生动可感,离不开当代视角,现代技术的助力以及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关注。为积极了解那些被放置在角落里但极具意义的文化,英语调研组于6.月13日来到临夏州博物馆,临夏州彩陶馆所合并并称的临夏文博。

此图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简介英语调研组成员普薇璇摄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其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其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此图为白彩彩陶英语调研组成员普薇璇摄

此图为红黑彩陶英语调研组成员普薇璇摄

此图为成员们在参观彩陶英语调研组成员张婷摄

马家窑文化彩陶,题材之丰富、纹饰之瑰丽、构恩之奇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时间的推进,代表的是彩陶文化的进步,从只能用一两种颜色去装饰,到后期可以镶嵌骨头,接着可以使用石英砂使其更加坚固,一点一滴都在进步。

在文博里不仅仅拥有马家窑文化彩陶,它还拥有青铜器以及我们现在熟知的白玉,这些种种文物展现出的是那公元前500至公元前200的一长段历史的缩影,在参观过程中,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种与远古人们的精神对话,通过当时的一些器物,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男女分工等等信息,颇为震撼。

此图为英语调研组成员合照三下乡团队提供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青铜器与玉器的展出,也让人们眼前一亮。通过此次的调研活动,我们深切体会到了文化文物的魅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是极具意义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普薇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