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目连戏了解程度的调查——以巢湖学院大学生为例” 实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3-08-26 10:55   来源:巢湖学院   作者:段惠宇、柳文杰、舒亮   阅读 77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对目连戏了解程度的调查——以巢湖学院大学生为例”

实践调查报告

学校名称: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团队名称:巢湖学院赴祁门县“探寻古艺目连戏 弘扬非遗续辉煌”实践团

作者:段惠宇、柳文杰、舒亮

【摘要】目连戏是指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剧种的统称,形成于宋代,是我国戏曲的“活化石”,距今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今目连戏已流传至全国各地,其中包括专演目连救母故事的独立剧种和存在于其它剧种之中,演唱目连救母故事相关剧目的剧种。祁门目连戏即是我国安徽地区专演目连救母故事的独立剧。祁门目连戏主要流行在安徽南部(黄山市)的祁门县,其故事内容源自佛经,宣扬的是佛家的思想。在我国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徽州的地域文化带有浓郁的理学思想,致使流行在徽州的祁门目连戏也深深地带有理学思想的烙印。这样一个集各家思想的传统艺术还与祁门当地的民俗风情相结合,体现着当地的地域文化。

对于目连戏的研究,我们实践团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切实了解目连戏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从调查中希望能寻找到有效的方式对目连戏加以创新性宣传和发扬。同时也希望以目连戏为个例,以此方法探寻出戏曲文化发展的新出路,能够让戏曲文化更好的传承、发扬、呈现在大众面前。

关键词:非遗、目连戏、时代背景、发展现状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非遗文化烙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是人们在长期劳动、生产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情结,包括思想精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诸多方面。目连戏就是在日常生活、劳动中衍生出的一种独特戏剧。

祁门县目连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属于历史宗教戏剧。它以“孝”文化为中心,是以人为载体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在乡村生活凝结出的智慧结晶。同时,它又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戏剧,主要描述红白喜事等日常生活,并且强调因果报应等观念,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另外,目连戏在演出中,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唱腔古朴,带有“徽池雅调”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注重非遗文化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70岁以上的非遗传承人,占比60%。前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12.6%已经去世。老一辈的传承人找不到新的传承人,导致了断代,非遗文化难以传承下去。目连戏的发展现状也值得让人关注。一方面目连戏的演员几乎都是农民,缺乏系统化训练,而且他们对传承非遗文化的概念并不深刻。另一方面基于现实,年轻人都为生活忙碌,选择外出打工,所以目连戏演员年纪都比较偏大,新鲜的血液难以注入到目连戏中,目连戏的发展面临着传承问题。

我们团队此次开展线上问卷调查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就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目连戏的态度,看看他们是否对目连戏和非遗文化感兴趣。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活动,也能帮助宣传目连戏,让更多的学生关注目连戏、了解目连戏。

调研过程调研时间:2023年7月12日——2023年7月14日

调研地点:网络平台

调研对象:在调研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团队通过开会商讨的方式,确定了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巢湖学院学生,明确了调研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并设计了以“黄山目连戏“为主题的线上调查问卷的内容,并给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安排了具体的工作任务。7月12日,我们的问卷调查正式开始。

为获取巢湖学院学生对目连戏的了解程度,确保非遗实践调查数据的广泛性,我们在QQ等平台发布调查问卷,邀请更多的同学参与问卷调查活动。7月14日,我们顺利完成了这次问卷调查。紧接着,我们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了让数据更加清晰明了,我们把一些信息制成了条形图,并做出了一些结论概括。调研数据显示,此次调查共收到57份调研对象有效反馈问卷。

 

 

图为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情况。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相差较大,女性占比远大于男性。此次调研的主要群体是在校大学生,可见调查是侧重于在校大学生对待目连戏的态度。

Q:你了解目连戏吗?

 

图为调查对象是否接触了解过目连戏的占比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般了解的占比最多,不太了解占比次之,比较了解的人数占比5.26%,从未听说过占比21.05%,比较了解和从未听说过占比差距较大,说明大部分人还是很少接触了解目连戏的。

Q:你看过目连戏表演吗?

 

图为调研对象是否观看过目连戏的占比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是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来了解目连戏,说明网络可以成为宣传目连戏的良好媒介。亲自看过的仅占比11.11%,而从未看过的占比33.33%。可见目连戏的发展、宣传工作还是任重道远。

Q:你看完目连戏的感受如何?

 

图为调研对象观看目连戏演出的感受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的感觉是把目连戏当作一种文化符号,震撼、有趣、魅力等词高频出现,说明大家对目连戏总体上还是很喜欢的,演出观看体验良好。

Q:你认为目连戏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图为调研对象提出的目连戏存在什么发展问题占比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宣传力度不够、传承人少、缺少创新方式、市场需求不足占比较大,政府支持力度、缺乏完善的保护措施和资金不足占比较小,这些都说明目连戏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Q:作为一名大学生,请你为目连戏以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图为调研对象为目连戏提出的发展建议。

从上图可以看出,宣传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传承、创新、戏曲、力度等出现频率次之。这些建议显示了大多数人对目连戏的发展问题是很关注的,他们希望目连戏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总结和建议

目连戏面临着以下问题:

1.传承人流失:由于目连戏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传承人的培养过程比较长,并且需要传承人具备一定的天赋和才华。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目连戏传承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数量的减少,甚至出现传承断层的情况。

2.缺乏机构支持:目连戏传承所在的地方可能缺乏专门的传承机构或组织,无法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支持。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传承人的技艺难以提高,传统的表演方式也无法得到有效传承。

3.缺乏宣传和推广:目连戏在一些地方的知名度不高,缺乏宣传和推广,导致很多人对于目连戏并不了解或者对其没有兴趣。这也造成了缺乏观众和市场需求,影响了目连戏的传承和发展。

4.文化冲击和现代化影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使得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逐渐被边缘化。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也对目连戏传承造成了冲击,传承人难以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加强传承人培养:建立专门的传承机构或组织,为传承人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培养年轻人对目连戏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可以加强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引入目连戏教育和推广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2.宣传推广工作:加强对目连戏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如社交媒体、互联网等,扩大目连戏的观众群体。同时,可以组织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地方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和对比,增加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3.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目连戏传承的支持力度,提供经济和政策的扶持。同时,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目连戏的培训、演出和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祁门目连戏宗教世俗化研究  刘博雍 上海师范大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夏雪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