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学子厚植乡土情怀和提振兴农精神,找准青年在基层实践中的青春定位,山东农业大学资环学院付伟章老师带领邹平萤火小队走进高新街道,开展“万名学子联万村”的大调研活动,在调研中传“乡音”解“民情”,体悟乡土气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下辖45个行政村落,收集乡村发展与建设所需的一手资料,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农业经济发展注入“山农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与各村联络员开展调研座谈会。通讯员许金凤 摄
在高新街道会议室内,邹平萤火小队成员按照事先分组与对应行政村负责人进行对接,建立联系,指导行政村负责人通过调研页面完成村级问卷的填写,并将其他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乡村企业的四类问卷二维码发给负责人,引导四类主体进行线上填写,保证问卷填写的准确性与严谨性。调研过程中,线上组同学负责建立村级负责人微信群,完成微观主体问卷数据采集,并积极引导乡村负责人进入线上科技驿站,通过网络形式为乡村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帮助。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积极与村负责人交谈,了解现代乡村发展状况,感受农村生活的变迁,及时记录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并在咨询专业老师后给予答复。将学校资源与基层需求相对接,是为家乡排忧解难,更为乡村振兴添了一股劲。除此之外,团队还前往小果村的葡萄园种植基地,针对种植收益问题提出了提高环境温度,促进早熟栽培,提高种植成本的建议,并亲身体验采摘葡萄,一串串葡萄晶莹如玛瑙,在丝丝香甜的空气中领悟实学本领,又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是农旅融合发展的综合体现。
图为实践队员们走进小果村大棚中,实地探查葡萄种植情况。通讯员李艳 摄
这次调研,是农大学子一次宝贵的实践经历,一次次的询问与走访,不仅是深入乡村,更是深入群众,对乡村的步步了解激励着队员们努力增强真才实学,提升自身本领,为全面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调研活动结束后,团队前往邹平市高新街道办事处敬老院,携带着新鲜的葡萄和“消暑神器”西瓜,为老人们带去一份清凉。在敬老院内小队成员积极与老年人进行交流沟通,用平台视频播放的形式直观展示家乡的文艺活动,并与老人们分享自己在大学学习中的所见所得。从刚开始的询问家乡在哪里,住的生活环境的状况,伙食的好与坏,到慢慢的聊起了老人们以前的时光,包括革命年代的生活状况,革命年代去的地方。队员们的关心唤起老人们珍贵的回忆,有些老人家还高兴地说起革命史和年轻时参军的艰苦生活。队员们还组织起了朗诵表演,一扫孤独的阴霾,以切身行动来陶冶老人的情操。
实践活动中,组员们积极发挥各自优势,让敬老院老人感受到温暖,让老年人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升。队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拿起扫帚、抹布等,协助清洁人员做了一次大扫除,小队分为四组对敬老院的老年活动室,图书馆,餐厅以及走廊进行细致打扫,致力于给老人们一个更好的居住空间,提升其晚年生活质量。一次敬老院的慰问,使队员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访问了那些老人年轻时的点点滴滴。那就是生命所创造的财富,异常珍贵。来到这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发扬志愿者精神,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温暖孤寡老人,让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幸福安度晚年。加深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理解,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图为实践队员们活动结束在敬老院门前合影。通讯员王烨萌 摄
从乡村中来,走向乡村中去。想念敬老院里队员们亲手切下的一角角西瓜,想念亲手摘下的串串葡萄,更加想念那个与村民爷爷交谈的下午,社会实践活动就像一座桥梁,它引导学生去更多地认识和接触社会,帮助在校园中成长的大学生实现对社会的逐步认知,用行动感知社会,以实践洞察村情,真正践行“实践出真知”,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莘莘学子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着青春年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金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