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6日下午,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联合主办的2023年“求真知”专家调研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来到了三门峡市博物馆参观调研,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及开新”主题,团队成员参观学习、各抒己见,探索文明发展的进程,领略黄河文化的魅力。
图为三门峡博物馆 通讯员乔健淞供图
进入展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览了从仰韶时期至明清时代的一系列古代器物,通过一件件的文物,向同学们展示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团队共参观了博物馆内的两个展厅:三门峡古代文明展及春秋时期空首布展,第一个展览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共分为“人文初启”“古国觅踪”“崤函风雨”“名州望郡”“襟带两京”及“陕虢遗风”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陈列了从仰韶村、北阳平、庙底沟等多个遗址的发掘出的史前时期人们的生产工具,向我们再现了在黄河流域孕育下的原始聚落形态,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红陶再到彩陶,人类的技艺不断精进,作为重瓣花朵之芯的崤函大地已在逐渐绽放光彩。接下来的五个部分分别展示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五个时期的文物宝藏,从一件件的宝物中我们得以穿越千年看见古人的生活状态,也一次次为古人的智慧所惊叹。带队老师赵卫国教授感叹到:“我们一直惊叹古人为什么会如此聪明,其实古人为何不能这样聪明呢?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们现代人在潜意识里就认为古人没有现代人聪明。”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与古代的社会状态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一件件不会说话的文物带领我们走近那些遥远的时代,感受华夏文化的根脉,学习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在参观陕州故城展示时,王文琦老师感概地说:“之前一直认为陕西名字来源为陕州以西太憋屈了,今天来到博物馆才发现原来陕州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宝藏。”一直以来,“三门峡”这一词汇是因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如今真正走近它三门峡市,才发现其中历史文化宝藏的丰富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文物 通讯员乔健淞供图
第二个展览为临时展览,集中展示了大量春秋时期的空首布,一共504枚,展板上详细地介绍了空首布的来源,发现地点以及分类。同学们表示之前在参观的其他博物馆虽然也展览有部分空首布,但第一次见到数量如此庞大的空首布展览,不仅给团队成员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也能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空首布的发展脉络。对于空首布,在今天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对此,团队成员谈了自己对于空首布的形状、符号的理解,也互相分享了学习材料。团队成员王莱皎感慨到:“在未来,空首布的研究也会越来越细致,可能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的未解之谜都会一一揭开。”
图为带队老师浅谈空首布 通讯员乔健淞供图
让人眼前一新的是,三门峡市博物馆中运用了许多现代科技,设有多媒体互动展柜、魔力屏等多种新奇设备,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将文物与科技创新性结合。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向参观者展示出文物更多的细节与知识,也为参观的过程增添了许多趣味。三门峡市博物馆从不仅从文物中梳理出一条历史发展的线索脉络,更是运用了先进的现代技术,用今人的方式讲好陕州的故事,讲好黄河的故事,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魔墙互动系统 通讯员芦天伊供图
三门峡市博物馆利用各朝各代的历史文物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留下不朽的记忆。华夏文明从黄河流域发源,又随着朝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壮大。黄河养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其影响下形成中华文明中浑厚质朴、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然而,随着经济重心的东移,这片蕴涵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崤函大地已不复往日盛。如今,随着“黄河金三角”的提出,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迹得以获得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要想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就要走进我们的华夏之源,走进我们的母亲河,寻找更好的方式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