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闽南理工学院14名师生组成的“山海联动”实践团成功入选“井冈情·中国梦”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与全国52所高校,656名师生共同开展国情调研和实践锻炼。
8月11日至8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乐维老师、校团委陈舒怡老师带领“山海联动”实践团12名成员前往革命圣地井冈山开展为期9天的实践活动。“山海联动”实践团由校团学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理论社团成员组成,“山”,是巍巍井冈,是革命精神的高地;“海”,是闽南理工所在的滨海之地,是拥抱未来的前沿。此行,团队正是带着“山海联动”的使命——从井冈山的红色沃土中汲取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养分。
▲图为实践团于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合影
01聆·故事 于讲堂感悟信仰力量
开营仪式后,刘文兰老师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课如同精准的“历史导航仪”,以清晰的脉络梳理了井冈山斗争从星火初燃到渐成燎原之势的历程,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系统的认知。
国防科技大学的国防教育与卫国成边主题宣讲则以鲜活事例筑牢信念,让学员们在家国情怀的浸润中坚定了担当之志。
“三湾改编”情景教学中,学员们从“听讲者”变为“参与者”,“山海联动”实践团成员们化身历史参与者,沉浸式体验推选班委、共绘班旗等环节,深刻理解“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历史决策的精髓。
▲图为实践团在“三湾改编”情景教学中体验推选班委、共绘班旗等环节
“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访谈中,芦继兵讲述父亲夏川1950年进藏的赤诚,张旅天提及父亲张蕴钰在马兰基地的韧劲。马兰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重要组成,体现艰苦奋斗等品质,朴素话语打动众人,为思政教育注入“家风传承”养分。
02 寻·足迹 在实地重温初心温度
八角楼的煤油灯、大井朱毛旧居的土房残墙、小井红军医院的简陋旧址,都在无声诉说着历史:它们让队员们触摸到先辈在困境中思索的韧劲,感受到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初心,更读懂了信念支撑下的顽强——红色基因的温度与力量,就藏在这些具象的场景里。
▲图为实践团在八角楼开展“红色故事研讨会”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仪式上,闽南理工学院林铭恺同学代表扛着花圈稳步前行,每一步都似对先烈的郑重致敬;数名同学听完烈士事迹后红了眼眶,泪水里满是对先辈的深切缅怀。这份缅怀”不只是对逝者的致敬,更是对“今天的生活从何而来”的清醒认知,随后,学员们激昂的入团誓词回荡山间,更是对青春信仰的回应、对先烈的庄严承诺。
03 走·征途 以沉浸赓续红色基因
坝上急行军与识标辨药,让人体会到红军当年行军的艰辛,大家心中满是对先辈坚韧意志的震撼与敬意;红歌教学时,《映山红》《歌唱祖国》的旋律中,缅怀之情化作激昂歌声,引发信仰共鸣;自制红军餐与学编红军草鞋,让大家明白“艰苦奋斗”是先辈们用双手践行的信仰。
▲图为实践团学习制作红军鞋
04 创·新篇 用实践点亮青春华彩
8月18日的结业仪式上,马乐维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上台发言,“此行,不虚此行!”正是她对于这次井冈之行的深刻感受。
团队构建起多元立体的成果矩阵:思政微课打造“1+3+N”成果菜单,即1套体系框架、3类创作维度、N个特色作品,学生主创、教师把关,推动学生变红色故事的鲜活传播者;可视化资源建设形成井冈山高清素材库,制作线上H5导览《井冈打卡》及数据分析报告,以数字化手段让红色资源“触手可及”,有效拓宽传播渠道;特色创作方面,推出融合历史场景与现代科技的AR明信片,开展“井冈一分钟”短视频挑战赛,录制《井冈星火·闽理青年说》系列内容让青春之声传递红色力量,全方位丰富红色教育的表达形式。
▲图为实践团于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学习期间预期成果
九天的井冈山研学虽已落幕,但红色种子已在学员心中扎根。未来,闽南理工“山海联动”实践团师生,将带着这份井冈山精神,把理论探索、实践成果融入教学与生活,坚守初心、勇于担当,让红色基因在青春里绽放新光,让思政教育与红色传承工作,为培养时代新人持续赋能!(通讯员:祖艳平 黄晓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祖艳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