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号召,2025年8月18日起,在指导老师万龙的统筹安排下,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淅川普韵先锋队深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开展“说好普通话,振兴新农村”专项实践活动。作为依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优势的实践团队,队员们创新性地将普通话推广与淅川“生态保护、文旅发展、特色农业”三大核心发展方向深度绑定,既用规范语言搭建乡村与外界的沟通桥梁,又以专业视角助力当地资源转化,让普通话成为激发乡村潜力、贯通发展契机的“助力纽带”。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推普+生态:精准服务,筑牢乡村绿色发展基础
在淅川县林业局支持下,实践队首站聚焦毛堂乡开展精准推普。在龙山村,队员与村支书交流,了解该村产业发展情况,随后通过问卷摸清村民普通话“听、说、用”现状,同步发放《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手册》;针对庙沟村中老年村民占比高的特点,实践队以“一对一问答”收集信息,并用普通话讲解垃圾分类、防诈骗知识。最终调研显示,85%有对外交流需求的村民(如养殖户、合作社成员)认可推普价值。此外,队员们在城区广场开设“推普+生态”流动课堂,科普水土流失防治知识;除推普行动,实践队还走进淅川川丹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南淅川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中国林科院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建的国家林草局观测站,核心用于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及国有淅川县荆关林场,在闫站长及当地工作人员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当地生态治理现状,参观学习了当地用于水土保持研究的一些设备,为后续实践积累专业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与龙山村的村支书展开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在龙山村进行语言调查
图为团队成员教庙沟村的村民讲普通话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水土流失知识科普
图为闫站长为队员们讲解当地生态站建设的历史
推普+文旅:挖掘内涵,激活乡村文化传播活力
围绕乡村文旅发展需求,实践队积极探索“推普+文旅”融合路径。队员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感受工程格局,感悟淅川人民守护水源,保证“一泓清水”稳定北上的精神品质。在南水北酿展厅,队员们了解到本土的酒业品牌,体会普通话对品牌推广的关键作用;走进九重镇邹庄村,队员们与村民们交流中发现,普通话能更清晰传递移民文化与特色种植价值;在汤山湿地公园,队员们模拟文旅讲解,用普通话介绍“矿坑变公园”的生态治理成效。深入荆紫关古镇,队员们了解该古镇的历史,还在白浪街三棱形界碑前打卡留念,探索出趣味宣传姿势。另外,队员们还品尝了神仙叶凉粉等当地特色美食。实践中,队员们意识到普通话是文旅产业的“沟通桥梁”——普通话能让生态景观、移民文化、古镇历史的故事更易被游客理解,进而提升淅川文旅的吸引力。
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南水北酿展示厅
推普+农业:破解难题,打通农产品产销通道
针对农产品“出圈难”问题,实践队走进金河镇龚井村富硒黄金梨基地。该基地依托丹江口水库生态优势,年产黄金梨预计20万斤。基地负责人崔国平表示:“以前用方言和外地买家沟通总碰壁,现在说普通话,产品优势讲得清,订单明显多了。”队员参与采摘分拣时发现,普通话已融入基地技术学习(如标注规范的种植手册)与直播销售,“说普通话、卖优质梨”成新风尚。
图为团队成员与梨园负责人进行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在帮忙采摘、运送梨
此次实践,北京林业大学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淅川普韵先锋队以普通话为纽带,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为淅川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也在山水人文间读懂淅川的奋斗。愿这趟“淅”望之行的微光,能点亮更多人关注乡村、助力振兴的目光。暂别不是终点,期待下次相遇,继续以青春之音,传乡土之情。
撰稿|池子悦 宋雨晴 屈烁宇
图片|蔡子梁 宋雨晴 边力扬
审核|万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边力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