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8月27日,太原师范学院“与法同行,普法传情”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际调研与法治宣传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访谈交流、文艺演绎及问卷调研等多种形式,让法治意识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肩负起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一、溯源文明,法治护航
(一)永乐宫非遗探访之旅
8月22日,实践团奔赴芮城县永乐宫,探寻文物保护法律条文背后的文化守护力量,开启一场与历史对话、向匠心致敬的文物保护实践之旅。
图为实践团在永乐宫门口合照
踏入永乐宫,实践团有幸拜访永乐宫陈展部主任范爱珠,当面聆听她与父亲两代人对于永乐宫守护的传承故事。范老师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父亲范金鳌对文物保护和壁画研究工作的一生付出,以及自己对于临摹壁画“活到老学到老”的匠心精神。范爱珠老师目前专注于壁画临摹工作,谈及临摹挑战,她细数艰辛:需精准把握颜料层次,在古老技法与现代认知间找平衡;壁画经年褪色、残损,还原细节如同在时光碎片里拼图,每一笔都要与历史对话。谈话最后,实践队就现有的数字化扫描、AI修复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与壁画保护的关系,与范老师展开讨论。
图为实践团拜访范爱珠老师并与其进行交谈
图为实践团与范爱珠老师合照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三清殿、重阳殿等核心区域。《朝元图》中众神衣带飘举、神态庄严,千年色彩虽有斑驳,仍藏不住艺术的震撼。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壁画能完好保存至今,既得益于历代工匠的修缮智慧,更离不开《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严格保护规定。
图为实践团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永乐宫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在永乐宫周边开展了文物保护的科普宣传,传递法律的同时,也传递着守护文物的接力棒。
图为实践团在永乐宫周边对路人进行文物保护宣传
(二)西侯度遗址之行
8月23日,实践团前往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围绕“探寻圣火遗迹、普及文保法律”主题开展活动。
图为实践团在西侯度遗址入口合照
实践团与西侯度村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负责人系统介绍了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从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使用,到人类最早用火证据的发现,生动再现了180万年前中国大地上古人类的生存图景。队员们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有关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条款,积极提问、深入研讨,进一步理解了依法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团聆听讲解员解说西侯度历史
在天火台遗址现场,实践团成员驻足凝望,感受人类文明初燃的震撼时刻。大家围绕“遗址环境保护”“参观行为规范”等议题展开现场讨论,将专业法律知识与文物保护实践相结合,明确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目标。
图为实践团在西侯度遗址最高点合照
为提升文物保护宣传效果,实践团运用无人机技术对遗址全貌进行了多角度拍摄与记录。高空视角全面呈现了遗址的分布与保护现状,这些影像既为后续普法宣传与文化推广积累了素材,也展现了科技手段在当代文物监测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活动最后,实践团在遗址标志性景观前合影,记录了太师学子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法治实践的珍贵一幕。
二、情景剧演绎,防诈法治入乡心
8月24日,社会实践团成员深入乡村开展以情景剧演绎为形式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到村民身边,让法治精神扎根基层。
图为实践团在西侯度村合照
实践团成员以“防范诈骗”为主题,编排了贴近乡村生活的情景剧。剧中模拟了“虚假中奖信息”、“冒充同事诈骗”、“兼职刷单套路”等常见骗局,队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还原诈骗分子的套路与村民的应对过程,直观展现了识别诈骗、防范风险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团在西侯度村表演防诈情景剧
表演结束后,队员们分发宣传手册并讲解《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关于诈骗识别、证据留存、紧急止损的相关规定,提醒村民“不信不睬不给钱”,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接地气的演绎与讲解,让在场村民纷纷表示“很好懂,知道该怎么做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心里有底了”。
图为实践团为村民分发宣传手册
三、黄河美景需保护,零碳共护母亲河
(一)黄河沿岸景如画
8月25日,实践团成员聚焦芮城县沿黄生态环境与全国零碳示范村建设,深入了解当地生态现状及相关环境治理法治的落实成效,探寻其绿色发展路径。
图为实践团在黄河周边望河亭合照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地处黄河流域,拥有着独特的生态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地位。实践团成员沿着芮城县黄河段,观察了河道生态,发现部分区域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岸边植被覆盖度有待提高。圣天湖湿地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生态节点,水域面积广阔,鸟类众多,但周边存在一定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影响湿地水质。
总体而言,黄河该河段整体环境较前些年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与蓝天白云相呼应的美景让实践团沉醉其中。
图为黄河芮城段风景图
图为黄河芮城段俯瞰风景图
(二)零碳示范村走访——庄上村
庄上村作为全国零碳示范村,屋顶广泛安装了光伏板,形成2MW光伏电站。村民用电部分来自光伏发电,余电上网增加收入。村里还配备储能系统与直流微网,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稳定性。
图为中国零碳示范村庄上村
在绿色方面,村庄通过种植大量树木、花草,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利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走进村民家中,发现电器设备适应直流供电,节能高效。村民参与光伏项目获得租金与分红,收入增加,生活品质提升,对零碳理念高度认可。另外,还设立了新能源展厅,供游客及其他人员参观学习。
图为庄上村光伏发电板设施
图为庄上村新能源展厅
《黄河保护法》规定了我们需要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芮城县在黄河沿岸已经开展了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行动,符合我国法律强调的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针对芮城县部分河段水质污染问题,应严格落实法律规定,加强污水排放监管与处理。在零碳示范村建设方面,法律鼓励绿色低碳发展,庄上村的零碳实践为农村绿色发展提供了范例,可依据法律进一步推广。
四、问卷显需求,精准促普法
8月26日,实践团再次深入乡村,向村民发放了“乡村法治素养调查问卷”。问卷涵盖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维权途径等乡村高频法律问题,了解村民对土地承包、宅基地保护等基础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图为实践团团员与路人进行问卷调查
图为实践团团员与路人进行问卷调查
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多数村民认可法律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但对部分具体条款(如土地承包期延长政策)的认识有所欠缺,且对“土地纠纷处理”“养老法律问题”等内容需求迫切。
法治兴则乡村兴。“与法同行,普法传情”实践团通过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法治宣传为主线,深入乡村、遗址、黄河沿岸,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与调研。同学们不仅将法律知识带到田间地头,更在实地走访中深化了对文物保护、防诈普法、生态法治等重要议题的理解,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未来大家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继续探索更贴合乡村的普法路径,让法律之光点亮乡村,为乡村治理注入法治动能,书写新时代青春普法的生动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