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远程工作模式的兴起,数字游民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长期使用网络的一大群体,数字游民对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有不同的看法。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筑网育林”实践队走访位于苏州市的“我家客厅”数字游民基地,与长期在此生活工作的远程从业者展开对话,探讨他们对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图为“筑网育林”实践队团队合照
在位于西太湖小岛上的“我家客厅”,原广告总监J先生(本次采访均为化名)首先分享了他的见解。他认为,技术平台在防范网络欺凌中应承担更多责任,指出“算法不应只追求流量,而需主动识别敏感词、暴力图片和异常社交行为”。在他看来,目前许多平台对未成年用户的保护机制仍停留在被动举报阶段,缺乏主动干预,建议开发“家长-学校-平台”三方联动预警系统,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画面
原MCN编导0姐从家庭教育角度提出了她的观点。她分享道:“许多青少年欺凌行为源于现实中的心理缺失。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可能通过网络发泄情绪或寻求关注。”她强调,家庭应尽早开展数字素养教育,“教会孩子如何辨别网络信息、尊重他人,比单纯屏蔽网络更重要”。林薇认为,健康的家庭教育是预防网络欺凌的第一道防线。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0姐画面
曾担任教师的远程教育工作者A哥关注到受害者的救济问题。他指出:“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欺凌后往往不敢发声,甚至可能因恐惧放弃维权。”他呼吁建立更便捷的举报通道和心理援助体系,建议“法律应明确平台删除有害信息的时限,并为受害者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让受害者能够更容易地寻求帮助和保护。
作为基地创始人的敬哥,则从社区管理角度分享了经验。他表示,数字游民社区的自治经验可借鉴至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通过社群公约明确禁止语言暴力,鼓励成员相互监督。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学校论坛或青少年社交平台,通过塑造友善的社区文化减少欺凌发生。”周帆相信,良好的社区文化能够有效遏制网络暴力。
图为采访西山岛当地数字游民
“数字游民群体兼具网络深度使用与跨文化视角,他们的建议凸显了网络欺凌治理的复杂性——需结合技术手段、家庭教育、法律保障与社区建设多方力量。”专家认为,这种多元视角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维度。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筑网育林”实践队也将持续努力,搭建网民与社会的桥梁,共筑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防御之墙。
通讯员:杨泉燚、燕佳音、张佳懿、刘田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泉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