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泉港的海风掠过盐田,泛起的不只是卤水的涟漪,还有一群年轻人用3个月书写的答卷。2025年暑期,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盐”途共富实践团以一场特殊的“三下乡”实践,让非遗传统盐业在创新与汗水的浇灌下,冒出了新的嫩芽。
▲图为实践团调研实践回顾(山腰盐场盐田)
用脚步丈量每一寸盐田的温度:全链条调研实施历程
泉港的盐田,是阳光与海风雕琢千年的活化石,也是红色基因浸润的沃土。当团队成员第一次走进山腰盐场,老盐工布满老茧的手翻动盐晶的瞬间,“让好手艺活下去”的念头便深深扎根。实践团以“文献梳理-实地勘探-市场验证”为脉络,构建起覆盖“历史-产业-技术-市场”的全链条调研路径,为后续行动筑牢基础。
▲图为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图谱(部分展示)
在此基础上,“盐”途共富实践团从“历史溯源、产业现状、市场需求”三个维度分层推进调研:实践团的足迹遍布盐场、医院、革命旧址,完成6期实地调研;开展32份深度访谈,覆盖消费者、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设计1034份问卷,采用分层抽样、PPS抽样等科学方法,并用XGBoost分类、PCA主成分分析等17种数据分析方法严谨处理。
我们以学术严谨为笔,以田野实践为墨,为非遗传统盐产业的转型升级勾勒出清晰路径。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回顾(山腰盐署盐警起义旧址)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回顾(平民小学、正风补习学校旧址)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回顾(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博园)
用数据读懂每一份需求的重量:科学严谨的调研方法
光有热情不够,得用专业方法说话。实践团以“定量+定性”结合的方式,确保调研数据的科学性与结论的可操作性,为问题诊断与方案设计提供精准支撑。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提炼形成“技术强基、文化解码、产业协同、科技赋能”四维驱动方案,针对性破解技术效率失衡、文化价值断层、产业链松散、科技动能不足等核心问题,让老工艺接上年轻市场的“地气”。
▲图为四维驱动方案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回顾(山腰盐场盐田)
▲图为实践团焦点小组访谈回顾
▲图为实践团访谈调研回顾
用创新破解每一个现实的难题:可落地的实践成果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产业痛点,实践团从“产品创新、技术攻坚、文化传播”三个方向发力,转化出一系列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成果,让非遗盐业“活”起来。
我们走进泉州市正骨医院,向蒋碧明医师请教盐疗刮痧技艺,将中医经络理论与海盐特性结合,自主设计的“盐制刮痧器”获认可;两度走访盐博园,不仅梳理盐业发展史,更针对产品泛黄难题研发防氧化材料,推动技术攻坚与专利申请同步落地;在盐警盐署起义旧址,自主搭建“云参观平台”,让红色盐业故事跨越时空,触达更多年轻心灵。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回顾(泉州市正骨医院)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回顾(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博园)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回顾(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博园)
用专业守护每一个非遗的未来:青春担当与持续行动
1份总调研报告、6期考察报告、32份访谈个案、3场焦点小组记录、1217份有效问卷、10件专利、1个“盐场云参观”平台……这些数字背后,是团队成员顶着烈日丈量盐田的执着,是深夜用数据分析软件处理问卷的严谨,是跨专业协作的智慧。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回顾(山腰盐署盐警起义旧址)
报告兼具数据支撑与实操建议,已作为参考资料提交相关单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依据。实践团同步取得助力转型、文化传承、带动就业等成果,获企业相关证明及荣誉证书。
▲图为实践团实践成果
实践团深知,非遗盐业的振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让每一粒盐都承载文化重量——让盐雕诉说红色故事,让盐疗传递中医智慧,让传统制盐技艺在现代化生产中延续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在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实验实训室合影
盐路勇开千古业,非遗绽放九州春!这场与盐同行的实践,既是青年学子扎根基层的生动写照,也是产学研结合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
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跟进成果转化,让青春力量为非遗盐业的守正创新注入持久动能,让千年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撰文 | 纪钰芳、陈佳森
图片 | 陈佳森、吕丽玉、王岳涛、翁雪艳、陈韧
审核 | 廖珮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森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