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之乡绽芳华,古韵海原写青春——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机电信息学院“启承”志愿服务队三下乡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9 22: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文龙   阅读 1.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花儿”唱响黄土情,古韵浸润青春志。在素有“花儿之乡”美誉的宁夏海原,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与千年古韵的土地上,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机电信息学院“启承”志愿服务队的20天“三下乡”实践,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乡野间漾起层层涟漪。从7月31日踏浪而来,到8月20日载誉而归,志愿者们以青春为笔,以热忱为墨,在“花儿”的悠扬旋律里、在古城的斑驳遗迹中、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写了一段与海原共生共荣的青春故事。

  

初遇海原:在古韵与新声间,锚定实践坐标

“海原的‘花儿’唱的是生活,咱们的‘三下乡’做的也是生活。”刚抵达七营镇,志愿者们就被街头巷尾传来的“花儿”民歌打动。这片土地,既有“花儿”民歌的浪漫悠扬,又有固原古城的历史厚重;既有红军长征的红色印记,又有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志愿者们深知,“三下乡”不是简单的“送服务”,而是要读懂海原的“古韵”与“新篇”,让实践扎根在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里。

筹备阶段,机电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姜绚丽就强调:“要让实践与海原的‘魂’结合起来——红色魂、产业魂、文化魂。”指导老师杨杰、赵雨玉带领队员们反复打磨项目书,结合当地“花儿之乡”的文化特色、“古韵海原”的历史底蕴,最终确定三大方向:在红色遗址中传承基因,在产业基地里探寻振兴,在童心世界里播撒希望。7月31日,当西安火车站的汽笛鸣响,志愿者们的行囊里不仅有教具、物资,更有一份“读懂海原、服务海原”的初心。

扎根乡野:让青春脚步,踏响花儿之乡的振兴节拍

海原的清晨,是被“花儿”的歌声唤醒的。志愿者们的实践,也从倾听这片土地的“心跳”开始——走进养牛场看产业活力,钻进枸杞地察农耕智慧,坐在老乡炕头听奋斗故事,让青春的脚步与乡村振兴的节拍同频共振。

产业田里的“科技花儿”

“牛儿吃得香,日子更红火……”南堡村养牛场里,养殖户哼着自编的“花儿”小调,看着牛舍里悠闲进食的肉牛笑开了花。8月2日,服务队走进这座现代化养牛场,被眼前的“科技范儿”震撼:6座牛舍宽敞明亮,牛源进场先经20天隔离观察,“集中养殖+托管代养”模式让村民既能当“甩手掌柜”又能分红,人工授精技术引入的优质基因让牛群品质逐年提升。“以前散养一头牛赚千把块,现在托管给基地,一年能多挣两万!”村民马大姐的话,道出了产业带来的实惠。

在枸杞地里,“花儿”的旋律与采摘的笑声交织。志愿者们跟着农户学习辨认枸杞成色,记录下“三年挂果、亩产千斤、电商直销”的产业链数据。“海原的枸杞甜,是因为扎根深。咱们做实践,也要像枸杞一样,把根扎进土地里。”队长朱文龙的感悟,成了团队的共识。 

红色遗址里的“精神花儿”

“六盘山上红旗展,红军精神代代传……”8月2日,七营镇战斗遗址前,志愿者们跟着当地老人学唱红色“花儿”,歌声里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斑驳的土墙、泛黄的照片、锈迹斑斑的武器,无声诉说着70多年前红军在此浴血奋战的故事。“当时战士们喝着雪水、啃着干粮,却始终想着‘为人民打仗’,这种精神比金子还珍贵。”志愿者抚摸着弹痕累累的城墙,眼眶湿润。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纪念日当天,服务队专程赴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在“红旗漫卷西风”的浮雕前,在红军用过的马灯、步枪前,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长征故事。“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在召唤我们传承。”在纪念广场,志愿者们面向团旗庄严宣誓,誓言与山间的“花儿”声交织,成了最动人的青春宣言。

情暖童心:用七彩画笔,为花儿之乡的孩子绘就梦想

“花儿”唱给童心听,课堂开满希望花。在七营镇南堡村,54名孩子的暑假因“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而变得绚烂。志愿者们把海原的“花儿”文化、古韵历史融入课程,让课堂成为孩子们认识家乡、拥抱世界的窗口。

歌声里的“文化课”

“海原的山,海原的水,‘花儿’唱得人心醉……”手工课上,志愿者教孩子们用彩纸剪出“花儿”图案,唱起改编的童谣。DIY面具上,有的画着固原古城的城楼,有的绘着红军长征的剪影,孩子们说:“要把家乡的故事画在脸上,唱在歌里。”

课间操时间,《兔子舞》的旋律与“花儿”的调子巧妙融合,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跳着自编的“花儿健身操”,动作里藏着摘枸杞、赶牛羊的乡村生活场景。“老师,我家的牛也会跟着‘花儿’跳舞呢!”孩子的童言让操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科技里的“启蒙花”

  

“AI眼镜里的恐龙会动,就像从固原博物馆跑出来的一样!”8月7日,海原县科技馆进校园的活动,让孩子们惊叹不已。戴着AI眼镜,课本里的恐龙“站”到桌前;拼着智慧拼图,古城的轮廓在手中慢慢清晰;当矿泉水瓶做的火箭“咻”地冲上天空,当机器狗跟着“花儿”旋律跳舞,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海原夜空的星星。

“这些孩子眼里的光,就是海原明天的希望。”杨杰老师说。海原县融媒体中心专门记录下这一幕,队长朱文龙在采访中说:“我们想让孩子们知道,古韵海原不只有历史,更有科技的未来。”

成长里的“必修课”

“遇到欺负别害怕,法律是咱的铠甲……”8月8日,七营司法所的普法讲座上,志愿者用海原方言讲解校园霸凌应对方法,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8月13日的“模拟法庭”更是别开生面:投影照射着简易“法徽”,作业本当“卷宗”,志愿者们扮演“法官”“律师”,围绕“课堂玩牌该不该罚”展开辩论。“原来规则就像‘花儿’的调子,守着规矩才能唱得好听。”课后,一个孩子的比喻让志愿者们忍俊不禁。

温情相守:让青春暖流,浸润古韵海原的烟火人间

海原的“花儿”唱道:“人心换人心,玛瑙换黄金。”服务队的实践,也在这“心与心的交换”中,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

8月9日,三河镇四营村的土路上,杨杰老师带着姜书记的嘱托,走进老人家中,拉着老人唠起家常,关切询问近期身体状况、饮食起居,反复叮嘱老人们天气转凉要及时添衣保暖。志愿者们也围在老人身边,一遍遍嘱托他们保重身体,倾听他们的故事,细致入微的关怀让老人倍感温暖,同时为老人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米、面、牛奶、水果等物资。

8月10日的夜晚,一场特别的生日会在宿舍举行。为了给3位支教老师惊喜,杨杰老师和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悄悄准备了蛋糕。当“花儿”版生日歌响起,烛光照亮一张张笑脸,分享支教心得时,一位老师说:“教孩子折风车那天,他们举着跑向田野,‘花儿’在风里唱,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8月14日,七营镇简尚美发工作室的理发师们专程赶来,为孩子和志愿者免费理发。“叔叔,我要剪个像‘花儿’一样好看的发型!”孩子的话让现场笑声不断。剪刀起落间,剪去的是燥热,留下的是跨越陌生的温情。

离别礼赞:让校地情谊,在花儿与古韵中延续

   

8月16日的结班式上,海原的“花儿”与青春的歌声交织成最动人的乐章。志愿者的舞蹈《We Rock》活力四射,孩子们的兔子舞天真烂漫,《我爱我的宁夏》朗诵声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最催泪的是“书信传情”环节。志愿者们为每个孩子手写了一封信:“记得你画的古城堡,要好好读书,将来把海原建得更漂亮”“你唱的‘花儿’最好听,要一直唱下去呀”……孩子们捧着信纸,有的红了眼眶,有的紧紧抱住老师,现场的“花儿”民歌响起,成了离别的背景音。

“这个夏天,‘启承’服务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的担当。”海原县义工联合会副会长马国虎的话,道出了多方的心声。随后,志愿服务队向海原县义工联合会赠送推普支教传薪火 乡村振兴共担当”锦旗,向七营镇党委政府赠送“党建引领聚合力 支教护航启新程”锦旗共青团海原县七营镇委员会的“团旗飘扬引方向 支教路上爱无疆”锦旗——每一面锦旗,都印着校地协作的深厚情谊。

返程前,志愿者们走进固原古城遗址与博物馆。在斑驳的城砖前,在珍贵的文物旁,海原县义工联合会理事会理事、团支部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管宗辉的讲解让大家更懂海原的“古韵”:“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等年轻人来续写新故事。”

青春回响:花儿依旧,我们不散

离开海原那天,街头的“花儿”依旧悠扬。志愿者们的行囊里,装满了海原的礼物:有孩子画的画,有“花儿”唱本的手抄版,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成长。

“以前觉得‘三下乡’是完成任务,现在才懂,是海原教会了我们什么是责任。”队员们的分享里,藏着最真实的感悟。指导老师杨杰说:“当青春与‘花儿之乡’相遇,与‘古韵海原’碰撞,擦出的不仅是实践的火花,更是青年与大地的深情。”

如今,志愿者们即将回到校园,海原的“花儿”仍在耳边回响。他们整理的《南堡村产业发展建议》被当地采纳,托管班的“文化+科技”课程成了当地爱心托管班样板,与海原的校地合作也在酝酿新的篇章。而在海原,那些种下的种子正在发芽:有孩子说“将来要考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学本事回来建家乡”,有养殖户开始尝试“电商+直播”卖枸杞,有更多“花儿”新唱段里,多了“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这便是“三下乡”的意义——它让青春在花儿之乡绽放芳华,让古韵海原因青年力量焕发新颜。而“启承”服务队与海原的故事,未完待续。因为他们知道,有些相遇,一旦开始,便是永远;有些承诺,只要许下,就会践行。就像海原的“花儿”,年复一年,唱着土地与青春的恋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文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