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学子“三下乡”:践红色精神于行 传红色基因于心

发布时间:2025-08-29 21: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一彤   阅读 3.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青春护丰碑”四川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宜宾站实践任务后,转赴巴中市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开展主题实践。7月24日至27日,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两支2025暑期“三下乡”实践队--“青春守护蜀地红,烈士丰碑共传承”四川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行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以及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传承现状与路径研究实践队在四川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指导下,前往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以及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开展“青春护丰碑”主题实践。

实践期间,实践队同学穿梭于历史长河与创新现场,在红色记忆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科技浪潮中启迪思维,更在深入交流中凝聚起青春奋斗的共识,为革命老区和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力。首站宜宾启 缅怀英烈魂本次是“青春护丰碑”四川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社会实践活动首次走进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全体人员在赵一曼烈士塑像前举行庄重缅怀仪式,敬献花篮、鞠躬致敬,表达对先烈民族解放贡献的崇高敬意。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全体人员参观纪念馆,通过文物、图片与场景复原,实践队员们深切体悟革命信念与家国情怀。此次“青春护丰碑”实践活动作为青年思政教育重要环节,既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又推动红色精神传承,凸显烈士纪念设施的历史见证与教育价值。▲图为全体人员在赵一曼烈士塑像前举行缅怀仪式

“青春护丰碑”四川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宜宾站实践任务后,转赴巴中市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开展主题实践。

树荫传薪火 血脉续基因

树荫下,实践队员们围坐聆听王建刚老人讲述红色历史。王建刚家庭三代人连续90年义务守护红军烈士陵园,用行动诠释信仰传承。在此次交流中,两代人通过共同的红军精神纽带展开对话,故事讲述与精神传承交织,情感共鸣自然消解了代际隔阂,红色基因在无声对话中完成有力传承。

▲图为全体实践队员围坐聆听王建刚老人讲述红色历史朱砂重染英魂色 热血长铭赤子心

一笔朱砂致敬烈士一腔热血!实践队在纪念碑下开展劳育实践,因风吹日晒,部分无名烈士墓碑上的红五星褪色,实践队员克服三伏酷暑,以指尖颤抖却坚定的笔触重新描红。当最后一抹朱砂未干时,碑面血色重绽,八十年前未冷的热血仿佛顺着笔锋注入此刻,英魂永驻。

▲图为全体实践队员为无名烈士墓碑描红数字展陈焕新颜 科技赋能育新人

巴中市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创新展陈形式,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历史场景。讲解员结合高仿真硅胶蜡像、全息投影等展项,引导着实践队员们穿越时空感受红四方面军与根据地军民的革命历程,并通过互动装置还原军民协作场景,生动诠释“实干兴邦”的深刻内涵。这种“科技+红色教育”模式,将历史叙事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讲解员以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方式,激发着全体实践队员的情感共鸣,推动革命传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统一。既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实践样本,又通过专业讲解提升教育感染力,助力精神谱系代际传递。▲图为全体实践队员的合照

实践队员们经过本次实践活动,认为要“以实干践行红色精神,用作为诠释青春担当”,要持续推动“青春护丰碑”系列实践,并希望能邀请更多大学生加入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中。

撰文|赵一彤

图片|廖凡

审核|赵一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一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