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人从众”暑期调研团队的学子们,怀揣着对母校桂林市田家炳中学的深厚情谊,重返校园开展交流活动。该团队成员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高中学习经验、描绘大学生活图景、介绍桂航特色优势,为处在关键学习阶段的学弟学妹注入动力,点亮逐梦方向。
学姐“唠嗑”式分享高中学习干货
在此次回访中,该团队成员韦苏琪同学,凭借亲切幽默的“唠嗑”风格,迅速拉近与学弟学妹的距离。她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坦诚分享了高中学习的“踩坑”与“收获”。
韦苏琪坦言,高二上学期的自己曾陷入“高考还早”的松懈状态,每天仅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直到高三,才发现时间如“快进键”般紧迫,临时突击补短板的做法不仅效率低下,还导致“顾此失彼”——为提升数学成绩熬夜刷题,反而让原本有优势的英语成绩大幅下滑。
结合自身教训,韦苏琪着重强调“高二是打基础黄金期”:“像英语、语文这类需要积累的学科,千万别等高三再发力!”她回忆,高二时曾因痴迷英语全力投入,最终考出全班第一的成绩,这让她深刻体会到“认真就有回报”。同时,她给出实用建议:高二要抓紧背英语单词、整理作文模板,多积累语文作文素材与好词好句,这些“细水长流”的积累,到了高三会成为节省时间、提升分数的“垫脚石”,避免高考写作文时出现“像断网般卡顿”的窘境。
为增强说服力,韦苏琪还讲述了同级学姐的“逆袭故事”:这位学姐曾利用一个暑假“死磕”英语,每天坚持背单词、默写作文模板,写完的作文主动找老师“面批”,逐句打磨细节、修改语病。凭借这份坚持,学姐开学后英语模考成绩稳定在120-130分,进步肉眼可见。“找对方法再沉下心坚持,就能看到自己的‘光’!”她的话让在场同学深受触动。
图为调研队成员分享学习方法的画面 调研队 陈庆英 摄
多彩生活点燃学弟学妹憧憬
除了高中学习经验,该团队成员们还向学弟学妹们生动描绘了大学生活的精彩,让大家对未来充满向往。
韦苏琪分享道,进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后,她的大学生活如同“解锁新地图”:不仅担任班干部、团支书,还加入学生会,每天的生活充实且富有意义。她特别提到暑期“三下乡”支教经历——在灌阳县支教的一周里,当地小朋友透亮的眼神、奶声奶气的“老师,你明天还来吗”,让她真切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也让“责任”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触摸的温度。
校园里的跨文化交流“小插曲”也被她当作趣事分享:刚开学时,她看到五位泰国同学因看不懂中文菜单而犹豫,便主动上前帮忙点餐、交流家乡事。这些温暖的瞬间,成为她大学生活里的“小彩蛋”,也让学弟学妹们对大学的多元与包容充满期待。
桂航特色专业与学院实力获关注
在分享过程中,团队成员围绕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核心优势,向学弟学妹们展开详细介绍,让大家对这所高校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他们介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航天为特色,拥有深厚的行业积淀与优质教学资源。其中,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等特色专业紧密对接航空航天领域需求,为学子搭建了专业成长的优质平台。同时,学校学科门类丰富,涵盖工、管、文、艺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对理工科感兴趣,还是热爱文科、艺术的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针对团队成员所在的外语外贸学院,大家也进行了重点讲解: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开设国际商务、英语等专业,通过丰富的课程体系、实践活动与校企合作项目,助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为未来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团队成员还提及桂航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种类繁多的社团活动、激烈的学科竞赛、浓厚的学术讲座氛围,进一步点燃了学弟学妹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
图为调研队成员介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画面 调研队 陈庆英 摄
师生好评见证活动意义
互动环节中,田家炳中学的同学们踊跃提问,围绕“如何平衡多科学习”“大学专业选择技巧”“桂航录取分数线参考”等问题,与团队成员展开深入交流。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经历,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疑问,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现场气氛热烈融洽。
不少同学表示,这次分享让自己明确了学习重点,也对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未来会以学长学姐为榜样,努力学习,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
桂林市田家炳中学的老师也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桂航学子们用真实的经历和真诚的分享,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不仅帮助他们缓解了学习焦虑,也为他们树立了清晰的目标。这种校际交流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返校开展!”
团队成员满载感悟再出发
图为调研队与学弟学妹们的合影 调研队 陈庆英 摄
活动结束时,暮色已悄然漫过田中校园,夕阳为教学楼和操场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人从众”暑期调研团队的成员们与学弟学妹、老师一一话别,团队成员们难掩心中的触动,感慨道:“傍晚的田中跟记忆里一模一样,只是这次我们从‘追梦人’变成了‘引路人’。看着学弟学妹们抱着笔记、眼里闪着光的样子,突然觉得所有分享都特别有意义——我们不仅传递了经验,更像是把当年收到的‘光’,又传递给了下一批逐梦人。
通讯员:韦苏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苏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