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至17日,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文脉乡传,童心扬帆”实践队在南平市延平区西芹中心小学成功开展“文脉童行”文化传承与社工赋能夏令营。该项目聚焦乡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通过文化课程与社工介入双路径,探索乡村教育振兴新范式。
实践队围绕“魅力南平-多彩福建-华夏根脉”三阶段课程体系,设计建盏制作、油纸伞绘画、蜡染体验等沉浸式活动,融入情景剧、八段锦、绘本共读等多元形式。活动采用“1名儿童+2名志愿者”的小组制介入模型,从情感支持、能力培养与社会融入三个维度助力儿童成长。
深耕乡南平文脉:乡土记忆的唤醒工程
实践队创新开展"盏中乾坤"课程,通过趣味游戏引导孩子们认识建盏文化。小朋友们亲手捏制盏坯、绘制纹路,体验金粉洒落的"窑变"魔法,在寓教于乐中感受非遗魅力。"岩韵茶香"课程则让孩子们辨识茶叶特性,学习宋代点茶手法,体悟茶道精神。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营员互动
▲图为实践队成员带领营员分辨武夷岩茶
活化福建非遗:文化圈的共生共振
在福文化课程中,孩子们追溯"福"字演变历程,制作精美的"福气闪现卡"。通过创意风铃制作,将簪花、南音等福建特色元素融入作品。最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在素白油纸伞上绘制武夷山水、土楼等八闽意象,30把童创伞组成动人的"福建风物长卷"。
▲图为实践队成员带领营员制作黏土风铃
▲图为营员展示油纸伞成品合照
熔铸华夏根魂:文明血脉的青春接力
通过诵读《满江红》、学习八段锦等活动,孩子们在体验中深化家国情怀。"时空非遗守护者"互动游戏,让75%的儿童能复述传统文化内容并完成作品,实现了从文化接受到"小小传承人"的身份蜕变,在心灵深处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图为营员积极配合实践队成员提问
▲图为实践队成员带领营员学习八段锦
这场以文化自信为基石的实践探索,不仅为乡村儿童筑牢了乡土文化的根基,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实践平台。当建盏的窑火映亮孩子们求知的眼眸,当油纸伞上的福建山水连缀成灿烂的文化长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种子,正在闽北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抽枝散叶。这场双向成长的文化之旅,既让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中找到了文化认同,也让大学生在实践服务中收获了成长历练,共同书写了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戴晓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