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续红色血脉,实践探传承新径 ——石家庄红色场域文化解码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9 19: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路博文,周勇靓,刘奕畅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路博文,周勇靓,刘奕畅,韩少翔,高玉孟)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时代价值,探索红色基因传承创新路径,兰州理工大学“薪火永续”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8月5日至20日走进石家庄,以“多维场域精神传承与青年实践”为主题,解码西柏坡、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石家庄解放广场三大核心红色场域的文化内涵,用青年视角激活红色记忆,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踏访西柏坡:对话“赶考”初心,解码精神内核

“在最小的指挥所打最伟大的战役”,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这句镌刻在作战室墙上的话,让实践团成员瞬间触摸到革命历史的温度。1947-1949年,这座位于河北平山的小山村,成为中共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战略决胜到开启建国大业的关键转折,被誉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在狭小的作战室里,泛黄的军事地图、老式电话交换机、标注着“辽沈、淮海、平津”的作战文件,静静诉说着1948-1949年党中央指挥三大战役的辉煌历程。“154万余人”——当讲解员说出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的数字时,实践团成员高玉孟忍不住记录:“这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战略智慧与民心所向的必然结果。”毛泽东旧居内,土炕、煤油灯、简陋的桌椅,具象化了“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实践团成员通过拍摄Vlog,以“00后视角”记录下这些实物背后的故事:“土炕边的煤油灯,曾照亮‘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清醒;食堂里的粗粮菜谱,见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

墙头“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标语,引发了实践团的热烈讨论。“这句话揭示了军事与民生的辩证关系,放在今天,就是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统筹组路博文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当年作战室的电话交换机,就像1949年的‘物联网系统’,连接着前线与后方,而现在我们传承‘两个务必’,就是要在科技发展中保持清醒,在创新突破中坚守初心。”

实践团还梳理了西柏坡的三大历史功绩:指挥三大战役定乾坤,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聚民心,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擘画建国蓝图。基于此,团队提炼形成《西柏坡红色宣讲手册》,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人民至上”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对应,为后续红色宣讲奠定基础。“从乡村振兴到科技创新,西柏坡精神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坐标。”实践团成员周勇靓说,在拍摄旧址巡礼Vlog时,他们特意插入当代大学生对“赶考之路”的感悟,让“赶考”精神在时空对话中焕发新活力。

▲图为刘奕畅,周勇靓,高玉孟在西柏坡学习参观

致敬烈士陵园:缅怀英烈忠魂,传承牺牲精神

“我死国生”,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赵博生烈士碑文上的四个字,让实践团成员驻足良久。这座安葬着650余名英烈的陵园,是燕赵大地的精神丰碑,更是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象征。走进白求恩纪念馆,手术器械、泛黄的书信原件、记载着“连续输血3次”的馆藏档案,解码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医疗伦理。

“伤员失血过多时,白求恩曾连续输血3次”,讲解员的这句话,让实践团成员们红了眼眶:“这不仅是医者仁心,更是跨越国界的革命情谊。”在烈士墓群,无名烈士墓前的常青松四季常绿,实践团设计了“静默献花→诵读碑文→青年宣誓”的三阶哀悼仪式,成员们手捧白菊,在墓碑前庄严宣誓:“传承英烈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陵园讲解员讲述的群众支前故事,让实践团感受到军民共生的力量。“当时村民们推着独轮车,冒着炮火给前线送物资,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最好诠释。”实践团成员一边记录,一边采集口述史,将这些鲜活故事纳入红色记忆档案。72岁的退伍军人某爷爷,曾参与西柏坡周边建设,他向实践团回忆起在陵园抚摸“爆破英雄”李混子墓碑的场景:“摸着碑上的字,好像听见了他炸毁日军列车的巨响,现在高铁从旁边驶过,同样是轰隆声,却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当年是解放,现在是发展。”

某爷爷的勋章故事,更是让成员们深受触动。1973年,他作为步兵连班长参加大练兵,脚腕磨破、胳膊肘流血仍坚持训练,最终凭借五发全中靶心的射击成绩获评“练兵模范”。“这枚勋章,就像你们考满分。”某爷爷对孙子的解释,让实践团找到精神代际传递的密码,“我们要把这样的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让英烈精神从历史走向现实。”

▲图为烈士陵园纪念碑

探秘解放广场:解锁城市密码,感悟奋斗力量

“1947.11.12”,石家庄解放广场的解放纪念碑上,这个日期格外醒目。这一天,石家庄成为人民解放军解放的首座大城市,开创了“夺取大城市之创例”,更通过城市接管与建设实践,为新中国城市治理提供了样本。

实践团走进石家庄解放纪念馆,这座由旧火车站改建的红色地标,通过“石门风雨路”“解放石家庄”“筑梦石家庄”三大主题展区,运用声光电技术、沉浸式剧场,还原了石家庄从铁路枢纽到革命中心的历史转折。在“解放石家庄”展区,6公里地道网络的模型让人惊叹:“坑道爆破战术不仅是军事智慧,更体现了群众协作的力量。”实践团成员发现,展区内市民捐赠的独轮车、担架,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支前故事遥相呼应,“‘小推车推赢大战役’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凝聚。”

讲解员介绍,石家庄解放后首设城市管委会,从军事攻坚到政权建设,再到经济恢复,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城市治理经验。“这对现在的城市更新很有启发。”路博文结合调研分析,“比如纪念馆‘空间再生+红色叙事’的模式,既保护了旧火车站的历史建筑,又让红色文化有了新的传播载体,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40%,这就是红色文化活化的典范。”

实践团还注意到,广场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的打卡红色地标,有的参与“重走赶考路”主题活动。“我们制作的《三分钟读懂石家庄红色基因》短视频,就是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奋斗密码’从解放初期延续到现在,从‘城市新生’到‘现代化省会’,红色基因始终是发展的动力。”实践团成员说。

▲图为周勇靓,刘奕畅,韩少翔在解放纪念馆参观学习

实践反思与创新:构建红色传承“三维联动”

在为期16天的实践中,团队也发现了红色文化传承的现实挑战:三大场域分属不同管理系统,缺乏统一叙事线,导致资源联动不足;退伍军人记忆挖掘样本单一,未覆盖改革开放后新生代军人,“活态记忆”抢救需进一步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提出优化建议:打造“西柏坡→陵园→解放广场”红色场域走廊,设计主题巴士线路,串联三大场域的历史逻辑;扩大退伍军人口述史采集范围,建立“红色记忆数据库”,让不同年代的军人故事形成完整的精神谱系。

实践团还创新提出红色文化当代转化的“三个融合”路径:历史叙事与现代传播融合,开发“石家庄红色记忆”APP,集成AR导览、虚拟历史场景功能;文化资源与城市发展融合,将红色文化纳入石家庄“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建设,打造“红色文旅+城市IP”产业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融合,依托高校建立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

“红色文化传承需要‘场域锚定历史,记忆激活精神,青年创新表达’的三维联动。”实践团在总结报告中写道。从西柏坡的“赶考”精神,到烈士陵园的英烈情怀,再到解放广场的城市奋斗史,实践团成员不仅深化了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认知,更用青年行动探索出红色传承的新路径——拍摄Vlog、制作宣讲手册、设计互动课程,让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从“历史记忆”变为“青春实践”。

此次石家庄红色场域文化解码实践,是兰州理工大学学子践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生动体现。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继续带着调研成果回到校园,通过宣讲、展览、短视频等形式,让更多同龄人了解石家庄的红色故事,让西柏坡精神、英烈精神、城市奋斗精神,在青年一代中薪火相传,为乡村振兴、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路博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