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长青小分队赴长泰村:寻访红色记忆,绘就乡村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29 19: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心怡   阅读 4.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长青小分队走进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在这片承载琼崖革命记忆的土地上,寻访红色足迹、对话乡土人物、用画笔点缀乡村,感受革命精神与乡村振兴的交融力量。

▲图为小分队成员在长泰村村口合照

冯白驹故居里的岁月温度

走进冯白驹故居,青石板路蜿蜒通向陈列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主题展区内,带弹洞的红旗照片、泛黄的游击战地图、碳化灯芯的煤油灯,还有记录“椰子壳当碗、山洞为家”的史料,静静诉说着革命岁月的艰辛与坚韧。将军旧物展区里,掉漆的“为人民服务”搪瓷缸、补丁叠补丁的绑腿布、锈迹斑斑却磨亮提手的马灯,每一件旧物都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先辈的坚守。

▲图为冯白驹故居陈列馆部分展示内容

队员们轻轻俯身,透过玻璃触摸这些旧物的轮廓,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温度。“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藏在每一件旧物、每一处痕迹里,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静静聆听历史的回响。

▲图为小分队成员参观冯白驹故居陈列馆

泛黄笔记本里的红色印记

在长泰村,小分队见到了冯白驹故居讲解员冯尔动。

刚结束讲解的冯尔动被队员们围住,他握着磨亮的讲解笔,翻开珍藏十余年的笔记本,讲起了“孤岛奋战”的往事:敌人围堵时,战士们只能挖野果充饥,冯白驹将军曾把藏了三天的椰子饼分给小战士,自己裹着蓑衣在漏雨的山洞里熬过寒夜。谈及将军的亲属,他声音哽咽:“20位亲属投身革命,11人牺牲,弟弟冯白骅、侄女冯月花宁死不屈……”情到深处,冯尔动潸然泪下,在场的队员们也无不为之动容。走出陈列馆,队员林同学看着手机里冯白驹将军旧搪瓷缸的特写感慨:“课本外的‘艰苦奋斗’更动人,把旧物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就是最好的红色传承。”

▲图为调研组成员采访冯尔动讲解员

田间地头里的民生对话

离开故居,小分队走进长泰村的田间地头与村落街巷,与不同群体展开深入对话。和村委干部聊乡村振兴政策时,他们指着成片的散尾葵种植园说:“‘红色+绿色’的发展思路,让我们既守住了红色根脉,又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在槟榔园里,种植户阿叔笑着展示今年的收成:“以前单靠种槟榔收入不稳定,现在村里搞红色旅游,游客多了,我们还能卖些自家产的槟榔干,日子越来越红火。”产业负责人则介绍,将帅国防教育基地运营后,不仅带动了就业,还让更多人了解长泰村的革命历史;游客和研学队伍也分享着感受,有人说“来这里不仅能学红色历史,还能体验乡村生活,很有意义”,也有人期待“红色文化能以更有趣的方式传播”。

▲图为调研组成员采访将帅国防基地实训教官

画笔与宣讲中的青春力量

为了让乡村更有活力,小分队发挥创意,用手中的画笔装点村庄——在村口的井盖绘上长泰村的美丽风光,在闲置墙面画下琼崖纵队行军的场景,在文化长廊补充革命故事插画。原本不起眼的角落,在色彩的点缀下变得生动鲜活,路过的村民忍不住驻足称赞:“这些画让村里更有生气了!”

▲图为小分队成员进行乡村微景观改造

此外,小分队还为前来研学的红领巾们开展红色宣讲。从冯白驹将军带领琼崖纵队“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英雄事迹,到长泰村村民支援革命的动人细节,队员们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让红色故事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英雄故事!”听完宣讲,一位小朋友认真地说,“我也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图为宣讲组成员为前来研学的小学生进行红色宣讲

此次长泰村之行,小分队不仅触摸到了红色历史的温度,更见证了乡村振兴的活力。未来,他们将继续带着这份收获,让更多人看见红色老区的新面貌,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心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