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应林彤、张耀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少云忠魂继,安居文脉传”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16日赴重庆市铜梁区安居古城探寻四大文化的深厚底蕴。此行聚焦巴渝文化发展现状,贡献青年的力量与智慧,推动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
山水抱古城
古城背依飞凤山,前临涪江、琼江交汇处,形成“山为屏、水为环”的天然屏障。走进安居古城,脚下青石板路延伸,头顶层叠屋檐勾勒出四角天空,无不诉说着古城的历史沧桑。城内密集分布着以“九宫十八庙”为代表的古建筑群,其中湖广会馆为清代遗存,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戏楼雕工精湛;天后宫由福建移民兴建,现存门楼及厢房,闽南风格石雕特色鲜明。据了解,安居古城占地约3.5平方公里,现存明清、民国时期建筑200余处,包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团队成员评价称,安居古城建筑风貌和谐,自然景观优美,是假期休闲的理想去处。
图为天后宫大门
铜梁艺百传
在铜梁区,龙舞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其雄浑刚劲、气势磅礴、技艺精湛、变化多端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团队成员步入安居古城,探寻水云龙龙舞的魅力。伴随铿锵鼓点,表演者以精湛技艺,生动展现了水云龙在云雾水花间穿梭腾跃的灵动姿态,获得观众们阵阵掌声。
为深入探究铜梁龙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实践团特邀铜梁非遗水云龙工作者陈天兵老师进行实践指导。陈天兵老师首先系统传授舞龙姿势与技巧。在集体演练环节,他亲自执掌龙头引领节奏,团队成员协调摆动龙身,逐步掌握动作衔接要领。“水云龙表演是高度依赖集体配合的艺术,大家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无声的倾听与沟通。”陈天兵老师介绍道。通过亲身演绎,团队成员意识到水云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刚柔并济的智慧美,更蕴含着人龙共舞的和谐哲学。
图为水云龙表演现场
安居古城内的竹编技艺更是一绝。手工艺人们精选本地慈竹、水竹,仅靠篾刀、锥子、尺子等简单工具完成制作。制作出来的蛇、乌龟、鸟等手工艺品栩栩如生,生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除此之外,古城内的翰林酥、泡椒风爪等巴蜀特色小吃,其匠心制作的风味同样令人称道,承载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内涵。尤值一提的是“翰林酥”,其名源于清代安居四位学子携此干粮进京赶考,后同登金榜、共点翰林之典故,承载着“金榜题名”的美好寓意。
图为手工竹编成品
烽火淬丹心
红色文化记录着过去的峥嵘岁月,凝结着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团队成员实地探访了刘伯承秘密居住遗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音乐家刘雪庵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其中,刘伯承秘密居住遗址作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其在护国战争时期的重要隐蔽点,见证了刘伯承策划重组部队、联络革命志士的反袁护国革命实践。团队成员通过整理实物史料,深刻感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下诞生的英雄主义精神。“刘伯承同志承受的艰险远超我们所见,他展现了革命者非凡的坚毅。”一名团队成员在参观后表示。
图为刘伯承秘密居住遗址
网传文脉通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总是和社会发展进步相伴而行。面向未来,团队成员提出“网络+文化”融合创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直播讲解、研学活动等多维方式,扩大知名度,推动巴渝文化走出铜梁。这类举措不仅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也利于当地精神的赓续。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未来,新时代青年将以实际行动守护文脉,使之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耀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